「從全球的環境來看,台灣年來一直都是電價偏低,這樣的現象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就會扭曲台電的成本結構,所以某個程度而言,電價太低並不是我樂於看到的,因為電價太低,有一種補貼出口的效果。」1日出席「2024年環境與經濟雙贏,台灣ESG實踐之路論壇」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被媒體問及10月台電調漲工業用電12.4%的議題時坦白地說。
他進一步解釋,低廉電價低受惠的是台灣出口的最終對象在享受。此次民生用電凍漲,但其實台灣的用電結構裡,民生消費用電只有18%,工業用電占超過60%,台灣工業出口又占出口產值很大比重,若台電電價過低,其實是在補貼工業出口,結果廠商賺錢台電虧錢,台電虧錢最後是全民的稅收去補,是扭曲的結構。
「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讓僅佔18%的民生用電『想吹冷氣盡量吹』,佔比達6成的工業用電相對提高使用者付費的程度。」童子賢說。
同時間,童子賢認為台電多年來處於虧損有值得批評與鼓勵的兩個面向,但對壓低電價照顧民生消費的表達肯定與尊敬之意。「因為電是百工百業的基礎,也是小老百姓每天都要使用到的,所以台電把電價壓低有『物價消波塊』的作用,可以防止小老百姓面對生活的各種需求時,避免物價波動得太激烈。」
童子賢強調,我國決定電價調整幅度,絕非特定人士說了算,而是透過電價審議委員會經過各種考量後進而做出決議,此次民生用電凍漲、工業用電調漲12.4%,「我認為這是一個還不錯的折衷」,出口商遲早需要適應台電合理的反映成本,儘管不同國家會有相異的能源結構與管理費用,但台灣需要解決不斷用國家稅收補貼台電虧損的現況。
童子賢坦言,台電的虧損如果是因為能源結構的選擇而造成,使電的成本比較高,售價卻不敢拉高,那一定會造成虧損,所謂的能源結構,參考新加坡為例,聯合國統計新加坡92.6%都是用天然氣,所以新加坡的電價一度在6.4元以上,比台灣貴了2塊半到3塊錢,以台灣一年用電2,821億度,到2026年,預計是會到3,000億度,心算就能算出將貴多少用電成本。
「其實,答案很清楚,多出9,000億元電價成本將是天文數字,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台電,尊敬其在物價壓低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台電積極改善發電的能源結構,才能提供高品質、成本穩定經濟實惠的電力。」他說。
話鋒一轉,童子賢也再度呼籲,台電追尋發電品質與穩定程度時,其中1項重要因素是要提升不排碳發電的比重,否則有了漂亮的店家,商品卻因沾滿碳足跡,也會在歐美、日本等地被課徵碳稅,最終又退回原點,觀察排碳發電佔其能源結構達95%的新加坡,已與美國簽約轉移核能技術,義大利也決定重啟核能,日本在歷經福島核事故後,仍規劃2030年核能發電比例要從現在的7.5%提升至22%,全球主要國家都正在興起「返核」潮流。
他還舉日本為例,過去因福島事件反核的日本,10年來努力發展太陽能達發電7%後,但也感受到土地的壓力,日本政府意識不用核能將無法應付未來電力需求,也開始務實重啟核能。「日本後來檢視福島問題,發現是因為當時用非常老的技術,海水漫過來發電機泡水就出問題,但隨科技持續進步,如20年前手機碰水會壞,現在的手機不怕水,現在台灣的核能是50年前的技術,新的技術將會更安全。」童子賢說。
由於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曾有前輩向童子賢抱怨:「台灣小小的,地球暖化關台灣什麼事?認為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美中印等人口多的國家)去扛。」但他則提醒,如果地球真的升溫2度,地球將不再是宜居環境,台北淡水跟台南潟湖都會因冰山融化而消失,占台灣1/3的土地會因海水上升而侵蝕。
「台灣無法獨善其身,若地球環境受害,台灣會是前幾個受害成員之一,其次台灣經濟的發展多仰賴進出口貿易,進出口達8,000億到9,000億美元,超越GDP總額,台灣必須扮演好地球村好公民角色,否則客戶跟貿易夥伴都會緊盯不放。」他語重心長地說。
世界各國都為減少碳排,紛紛從能源結構切入、付諸行動,童子賢認為相關案例都值得台灣參考,但包括地熱、潮汐發電,或是天然氣、煤炭脫碳等都是未來式,並非現在進行式,現在國內的風能、太陽能正在提高發電比重,這部分可以鼓勵,但也需要注意可能會對環境、農業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