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以後》描述女同志伴侶Angie與Pat廝守40年,Pat猝逝後,因沒有立下遺囑,2人共同居住的房子繼承問題,引爆Angie與Pat親族之間的衝突,凸顯香港LGBTQ+族群面臨的相關法律問題,也探討家與家人的定義。
香港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若沒有預立遺囑,依據法律,與過世者有血緣關係的家屬才能繼承遺產,當地社會不乏年長同性戀者在伴侶過世後頓失住所,經濟上孤立無援。楊曜愷認為這種情況很不公平,某次參加LGBTQ+講座,得知幾個女同志伴侶的類似案例,引發楊曜愷的興趣,與她們見面詳談後決定拍成電影,喚起社會大眾關注此議題。
以往楊曜愷電影的主角都是男性,此次首度以女性為主角,加上涉及同志身分,起初他有點猶豫,擔心沒辦法把這個題材拍好。所幸他的朋友、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鄧芝珊當時正在寫一本書,主題是香港年長女同志的口述歷史。楊曜愷在她的安排下採訪幾位女同志,據此完成第一稿劇本,之後楊曜愷還邀請受訪者參加劇本圍讀會(table reading),請她們給予意見。
受訪者的建議或評論,楊曜愷不會全盤接受,而是反覆思考之後重寫修改,再安排圍讀會,如此來回數次。劇本的明顯更動有兩處:一是增加主角與同志朋友的互動,她們因處境相似而成為彼此的支柱,更貼近現實狀況;其次是透過情節安排,讓觀眾了解主角的剛強性格。由於此階段前後耗時9個月,劇本總計花2年才定稿。
楊曜愷13歲赴英國念寄宿學校,雖然能說流利粵語,卻無法書寫成文字。他先以英文撰寫《叔‧叔》和《從今以後》的劇本,再找人翻譯成粵語。有時他會先以粵語錄下台詞,寄給翻譯者,對方寫下來之後回寄給他。一來一往頗為費事,但楊曜愷認為,來回修改的過程有助他更仔細推敲台詞和劇本。
Angie外柔內剛,與區嘉雯的某些特質相符,寫劇本時便以她為藍本。
本片主角Angie由區嘉雯飾演,舞台劇出身的她在《叔‧叔》裡飾演太保的妻子,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亦獲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楊曜愷表示,Angie外柔內剛,有時很固執,與區嘉雯的某些特質相符,寫劇本時便以她為藍本設定,之後給區嘉雯看劇本,對方也欣然允諾演出。
區嘉雯表示,楊曜愷開拍前下足準備功夫,是她欣賞的導演風格,也享受與他合作的過程,「基本上,Ray(楊曜愷)不管叫我演什麼角色,我都會答應。」71歲的她自認,到了這個年紀才在電影圈發展,得失心不會太重,反而希望勇於挑戰、多方嘗試,萬一失敗也無所謂。
Angie的同性伴侶Pat由息影多年的資深演員李琳琳飾演。楊曜愷表示,李琳琳為人爽朗、健談,心胸開放、堅定獨立的氣質也符合角色設定。雖然久違幕前工作,她在香港影視圈仍非常活躍,常隨夫婿姜大衛出席各種活動,此次重返大銀幕並非難事。楊曜愷開拍前安排工作坊,讓演員更熟悉角色、培養默契,有助李琳琳快速進入狀況。
楊曜愷認為,人們做的種種決定都奠基於過往經歷,因此建構相關細節很重要,他先為這對同性伴侶角色撰寫背景故事,從出生地、家庭環境、職業、夢想到相遇的過程。準備就緒後,他會要求區嘉雯及李琳琳進行劇本以外的即興演出,增進彼此了解,為正式開拍暖身。區嘉雯也認為,工作坊的練習有助於理解、進入角色,演出時能像日常生活般自然對話。
回香港拍片前,楊曜愷在英、美兩地分別拍過長片《我愛斷袖衫》(Cut Sleeve Boys)和《紐約斷背衫》(Front Cover),他表示,英美兩國的劇組人員多半是工會成員,有許多規矩要遵守。比方在英國拍片,除了中午休息1小時,早上和下午也要有茶憩時段(tea break)。在香港,由於劇組人員都有盡早收工的共識,因此必要時會配合導演要求,犧牲一點午休時間也不介意,儘管如此,他強調自己不會得寸進尺。
楊曜愷舉例,《從今以後》在耶誕節當天也照樣拍攝,這種事在西方國家根本不可能發生。在香港拍片的另一個好處是,當地幅員不大,1天之內可以橫跨3到4個拍攝地點,在英美一天頂多在一個地方拍攝。
楊曜愷親自參與選角,認識很多演員,相談甚歡就邀對方試鏡。
不過,英美劇組的分工專業,例如選角指導就為楊曜愷減輕不少壓力。他們先篩選一批演員,再向導演建議適合人選。香港沒有專職的選角指導,而是由副導演擔任這項工作。如今楊曜愷只要在香港拍戲,也會親自參與選角,如此一來認識很多演員,相談甚歡就邀對方試鏡,此過程讓他樂在其中,但也耗費不少時間。
楊曜愷坦言,在香港拍戲的挑戰是籌資,「非常非常困難。」接下來他有2個企劃案,一部是英語片、另一部以亞洲為背景,都在雛形階段,可以想見未來在籌措資金上將遇到嚴峻考驗,期許透過《從今以後》引起投資者興趣,順利啟動下個拍片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