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點,與一旁的人聲鼎沸的東門市場相應,位於臨沂街的「馬叔餅舖」已湧入數名包著頭巾的外籍回教徒排隊,等著買招牌的芝麻醬燒餅夾牛肉。
「Wait a minute!」跟外國人用英文對答如流的馬叔餅舖第二代馬光耀,掀開蓋在燒餅上的保溫厚被,邊將牛肉夾入熱呼呼的燒餅,邊說:「熱燒餅夾涼醬牛肉口感最好,這是道地的北京吃法。」燒餅表皮焦脆,咬下去會有厚實芝麻香,「以前是當年遷移來台的外省人買,但他們大多去世了,現在不少客人是來台灣工作或旅遊的回教徒。」
店面牆上,掛著京劇表演照片吸引我的目光,馬光耀說:「我父親是北京京劇科班出身,也是中國四大名旦尚小雲的學生,來台灣後以京劇教學為主,台灣有很多著名演員都是他的學生,小時候郭小莊還會來家裡找他學京劇。」郭小莊是台灣當代戲曲名家,曾是馬榮利學生,談到此事,馬光耀顯得相當驕傲,「後來父親因為年紀漸增,教學變成兼職,有空的時間就會到朋友開的燒餅店幫忙。」
馬叔餅舖來自馬榮利的義氣相挺,前身是位於中華商場的一家北京點心舖「馮記點心舖」,馬光耀說:「我父親跟老闆馮文奎是北京同鄉兼好友,點心鋪生意很好,父親經常去幫忙。」「馮文奎過世後,明明他太太還在,但原本的做餅師傅把店當自己家的,賺的錢都瓜分走,下班後直接從錢罐子拿錢買菸,找的錢還放進自己口袋,沒有留一些錢給馮文奎太太,父親看不下去,接下點心鋪並管帳,給做餅師傅固定薪水,也給老太太房租,剛開始甚至要自己貼錢。」當時高齡六十多歲,為京劇貢獻一輩子、剛卸下粉墨的馬榮利決定為了好友再次弄粉,但這次是麵粉。
1992年中華商場拆除,點心鋪搬到金山南路上,「這時店沒有名字,美食家梁幼祥為了做報導,幫店取了名字,因為他都叫我父親馬叔,因此幫店取名叫『馬叔餅舖』。」
馬叔接手後如何讓老店持續發光發熱?又發生什麼事第二代馬光耀因緣際會下承接家業,並面對老味道沒落?詳細報導請點連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