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 14:29 臺北時間

【導演翁子光專訪3】《爸爸》溫柔視角獲票房肯定 了解思覺失調避免歧視

mm-logo
娛樂
導演翁子光(左)和劉青雲(右)在片場討論角色。(甲上提供)
導演翁子光(左)和劉青雲(右)在片場討論角色。(甲上提供)
根據香港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爸爸》描述一名15歲的少年因思覺失調殺死母親與妹妹,父親必須面對兒子的犯案以及破碎的家庭。編導翁子光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對精神病症議題花了許多時間訪問專家、閱讀大量資料,也希望外界能了解精神疾病,面對問題,而非排斥與歧視。
由劉青雲主演的《爸爸》不走血腥煽情路線,以溫柔的視角回顧全家人相處的點滴,日前在香港上映兩週開出1,500萬港幣(約台幣6,300萬元)的不錯票房。翁子光也因理解片中兒子罹患思覺失調的狀況,呼籲各界重視,並表示,思覺失調和很多其他疾病一樣,開始可能只是輕微的症狀,如果沒有處理,會越來越嚴重、甚至蠶食人的理性,導致出現無可挽回的事情。
20241231insight012-7_2024-12-31.jpg
導演翁子光(左起)、劉青雲、谷祖琳到戲院為電影《爸爸》造勢。(甲上提供)
「根據專科醫生的說法,罹患思覺失調最大的徵兆就是性格突然有很大的變化,如果像是變了另一個人,就值得懷疑。」翁子光說,「數據統計顯示,思覺失調的罹患機率100人裡約有1人,而且100位患者中只有1人有暴力傾向,也就是一萬人裡約有一位是暴力傾向的思覺失調患者,而他的暴力傾向可能不是殺人、而是自殘。」
他強調,儘管疾病發生的機率很低,但社會往往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歧視與害怕,導致病人或病人的家屬不敢尋求醫師協助、也不敢告訴別人,因此延誤治療。
由於罹患思覺失調症的真正原因至今沒有定論,因此電影《爸爸》裡也沒有給具體答案。翁子光指出,「我們很難說這個病是在哪個途徑引發,萬一我們說是因為電玩、看小說或家庭的關係,一旦定下來就會誤導,所以只能提示很多事情都可能促成小小的變化,逐漸積累成問題。」翁子光認為,「雖然電影的重點不是討論精神疾病,但如果更多人對這疾病有正確的了解,對整個社會會更好,也讓生病的人願意接受治療與幫助。」
更新時間|2024.12.31 14: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