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表示,尊重國會正視核安法規面議題,但社會溝通仍是重要的社會工程,其中朝野共同面對核廢的各階段處理非常重要。過去台電推動核廢料乾貯,光是核一的水保變更及核二的逕流廢水等申請,就分別被退了十多次,曾任新北市長的朱主席應該非常清楚困難所在。
經濟部也指出,核安絕不能打折,依照國際經驗,核電廠延役需要經過同儕審查及國內管制機關核安會的安全審查,由於許多機械、電氣、儀控等各類設備及結構物件原先是依照40年的使用期限設計製造,故若要延役使用超過40年,需針對運轉環境下的材料老化、設備運轉特性、及未來維護保養策略等,通盤性盤點與檢視,以確保核能安全。
此外,經濟部也樂見在野黨支持減碳、淨零排放的方向,包括再生能源的推動,以及最重要的減少燃煤、燃油的行動,也希望得到在野黨支持。包括台中電廠增加燃氣、減少燃煤;基隆協和電廠透過燃氣增加來換掉燃油,更需要在野黨執政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至於所謂獨立電業管制機關的議題,經濟部說明,能源署是依照電業法來推動相關業務,所設置的電價審議會外部委員占53%、可靠度審議會59%、爭議調處審議會60%、電力韌性辦公室全數均為外部委員。電業管理相關外部委員比例均超過五成,已具備一定程度的獨立性。
仔細審視,經濟部對於核能的立場與回應,大多圍繞著「核能安全」這個主軸,似乎忘了,一度在日本311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聲勢力壓擁核勢力的反核聲浪,近年在媒體與在野黨不斷地炒作「缺電」議題的情況下,已逐漸被擁核的聲音一步一步地追上;如今,擁核的聲音甚至在台灣社會反而已略占上風。
持平而論,如果不徹底消除民眾對「缺電」的疑慮,後續,經濟部在核能這個議題上恐怕還是只能一路挨打、被動而為。令人納悶的是,經濟部明明知道要消除民眾的疑慮,最好的方式就是強化電網韌性、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然而,根據本刊所掌握到訊息,相較於蔡英文總統任內積極推動離岸風電、太陽能等早已大規模商業化的再生能源的發展,賴清德總統所推動的第二次能源轉型,重點都擺在地熱、氫能等大規模商業化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再生能源,對於目前離岸風電、太陽能發展所遭遇的問題與瓶頸,消極以對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