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塗鴉?不,是文化高速公路
BMW Art Cars 計畫不是新玩意,從1975年就開始了,而且起手式就非常高段——第一位創作者是美國現代藝術巨匠 Alexander Calder。接下來幾十年,像 Andy Warhol、David Hockney、Jeff Koons都參與過這個計畫。每位藝術家用自己的視覺語言,讓BMW車體變成思想載具,有的抽象、有的搞流行文化、也有在講未來科技。
重點是,這些車不只是畫好放著,它們有的真的下賽道,有的巡迴全球美術館,在工藝與速度之間自由穿梭。這次台北展場特別展示從第一台開始的18輛Art Car模型車,完整還原歷年風格演進,對藝術迷來說像翻閱一本縮小版的視覺史,也讓車迷忍不住驚呼:「這些塗裝如果出現在日常街頭,肯定比法拉利還吸睛。」






台灣原創限定,錯過這次要再等50年?
這回最特別的,是BMW邀請到台灣當代藝術家翁明哲親自操刀創作,把一台M3 Competition變身為唯一一輛台灣聯名版Art Car。他用擅長的刮刀與顏料拋灑技法,在車身上勾勒出流動速度的律動。你可以看到筆觸奔放、色彩層層堆疊,畫面裡還藏著許多「旅途風景」的暗示,像是記憶中公路旁掠過的山線、窗外的夕陽輪廓,這些彩蛋就像是藝術家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輕聲回望。
而另一位亮點人物,是2006年促成BMW Art Car首次來台展出的推手——薛保瑕博士。她當年以台灣美術館館長身份引入這個跨界計畫,這次則以特邀嘉賓回歸,象徵這段文化交流從未間斷,甚至持續向下扎根。可以說,BMW不只在車子上畫畫,而是真的跟藝術界長期交朋友。

不只是一場展覽,是打開車門的藝術宇宙
除了車、除了畫,BMW這次也端出許多互動橋段。現場設有拍照區、限量精品、甚至還推出BMW Art Car五十週年特製選品。VIP車主還能預約藝術講師導覽場次,用不那麼學術卻不失深度的方式講解這些創作背後的故事與意圖。
而最貼心的是展期間提供的BMW豪華車款接駁服務,讓觀展動線從下車到看展全都流暢優雅,幾乎像參加時尚秀一樣順。對BMW來說,這場展不是行銷活動,而是一種品牌文化的具體落地。當藝術與速度共存,當車身變成畫布,觀眾不再只是看車、拍照,而是真正走進了一場立體、沉浸、甚至帶點驚喜的感官旅程。
所以如果你還停留在「BMW等於性能」這種印象裡,也許該走進這個展場,讓自己重新理解「美學」和「馬力」其實可以並行不悖,甚至互相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