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出發到高雄,你會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ETF達人李柏鋒以開車及搭高鐵,來比喻主動選股及投資大盤指數,「兩種都會到,但開車就得全神貫注,中間會停無數個紅綠燈,要是搭高鐵,途中不太會出現突發狀況,可以輕鬆看書、滑手機。」他說,投資其實可以輕鬆又簡單。
「那些在市場忙進忙出,很聰明地在低點買進、高點賣出的投資人,有很大比例時間和資金沒有參與市場,所以很可能根本沒有賺到錢,甚至賠了錢。」李柏鋒坦言,一直想等低點再進場的投資人,最後等來的卻是大盤持續上漲,因此最好的做法是不去管價格位階,盡量讓閒錢留在市場裡、並持續地投入。
只是該如何參與市場也是大學問。「市值型ETF短期股價會起伏,但只要把投資時間拉長到10年或20年以上,年化投報率就有約9%到10%,非常精準。」李柏鋒分析,市值型ETF最大優勢即是不用煩惱選股策略,那些每天發生的財經新聞與你無關,只要相信台灣這個經濟體會持續進步成長,那就夠了。
2024年7月,李柏鋒開始執行為期一年的定期定額買進計畫,他以追蹤台股指數的市值型ETF、006208(富邦台50)為標的,在每個月的1號定期投入1萬元,「當時我不知道未來走勢,但我的經驗是,只要一直待在市場裡就能賺到錢。」李柏鋒強調。
計畫首次執行日2024年7月1日、是台股相對高檔的時候,當時他以成交價109.9元買進90股,成本約9,891元;第7個月(2025年1月2日)開始,他提高扣款金額至10,200元,以此類推下去,「回頭看,1年的績效不大有參考性,但經歷過2024年8月單日重挫1,800點和2025年4月單日下跌2,000點的極端行情,我的定期定額績效仍維持正數。」
再試算今年以來績效,投資人要是在年初大盤相對高檔22,832點開始,就以定期定額方式在每個月5號投入1萬元並持續6個月,期間歷經4月單日重挫2,000點的關稅股災,直到6月30日累積投資成本為6萬元,而資產終值為63,537元、總報酬率5.9%,對照加權指數同期-3.38%表現,定期定額006208顯然更勝一籌。
他強調,定期定額不太有機會買到最低點,但也不太有機會買在最高點,至於其他的投資策略,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任務,「定期定額不用在乎接下來是漲還是跌,持續累積資產就能享受到3大動能:每月投入的資產、投資標的長期成長,及領到配息再投資的複利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