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1:59 臺北時間

百年前珍貴影像公開 《福爾摩沙》揭開美麗之島神祕面紗

mm-logo
娛樂
《福爾摩沙》是目前現存最早拍攝台灣本土影像的作品。(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福爾摩沙》是目前現存最早拍攝台灣本土影像的作品。(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國家影視聽中心公開百年前的電影《福爾摩沙》,是目前現存、仍可觀賞,且最早拍攝台灣本土影像的作品,拍攝時間推估為1920年代或更早,年代背景、跨國合作的規模都超乎想像,即日起可上官方YouTube頻道無限期欣賞全片。
「福爾摩沙」源於葡萄牙語的「Formosa」,曾是台灣的別名,意指「美麗的」或「美麗的島嶼」。《福爾摩沙》的片名包含這樣的歷史意義,與影像裡珍貴美麗的時空。這部僅7分多鐘的紀實短片,捕捉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的建築地景、風俗文化、農業自然、原住民族與殖民軌跡。透過綠色、褐色、藍色、黃色和橘色等繽紛的膠卷染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影像,反映當時世界對「美麗之島」的理解。
基於館際友好合作,1991年荷蘭電影博物館致贈《福爾摩沙》複製拷貝予影視聽中心前身——國家電影資料館。當初為何而拍?正片拷貝何時出品?現在流落何方?仍有許多待解之謎。在甫出版的電影期刊《Fa電影欣賞》、第203期「百年膠卷與島嶼映像:關於《福爾摩沙》」專輯中,學者井迎瑞、李道明、史惟筑等的調查與研究顯示,除了回推今昔地景外,此片竟與荷蘭、法國、比利時、日本、美國都有關聯。李道明推估,影片可能的拍攝時間落在1917年,距今已超過百年歷史。
20250718insight001
《福爾摩沙》以繽紛的膠卷染色呈現豐富多彩的影像。(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閱讀《福爾摩沙》的影像和研究專文,就像是用電影觀看台灣殖民歷史的切片。對此,影視聽中心執行長杜麗琴表示:「作為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的一員,我們欣見『影像返還』已正式納入該聯盟於2025年新修訂的會員道德守則中。早在1990年代,前任館長井迎瑞即主動赴世界各地的電影資料館尋覓台灣相關影像,可視為影像解殖的第一步。如今國家影視聽中心持續以台灣為主體,進行影像史料的考證與詮釋,並透過公開藏品的行動,將影像的話語權逐步歸還給台灣社會,這是作為國家影音典藏機構無可迴避、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年起,影視聽中心已正式向全球電影資料館倡議,呼籲返還1960年代以前與台灣原住民族相關的早期動態影像。期盼能對這些珍貴影像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整理,帶領大眾透過早期影像,重建歷史記憶,並關注文化保存議題。《福爾摩沙》現由影視聽中心典藏,完整影片已在「TFAI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方YouTube頻道全面公開。
《Fa電影欣賞》第203期「百年膠卷與島嶼映像:關於《福爾摩沙》」專輯:https://tfaitw.pse.is/7wkgwt
取自 TFAI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YT頻道
更新時間|2025.07.18 11:5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