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0 05:28 臺北時間

娛樂透視/《我家的事》短片發展電影 探究本土家庭情感羈絆

mm-logo
娛樂
高伊玲(右)與曾敬驊(左)飾演小鎮平凡家庭的母子,對話與互動自然。(牽猴子提供)
高伊玲(右)與曾敬驊(左)飾演小鎮平凡家庭的母子,對話與互動自然。(牽猴子提供)
新銳導演潘客印首部電影《我家的事》以其短片《姊姊》為基礎,於故鄉彰化取景,在監製鄭有傑、謝君堯與蔡宗翰協助下,耗時8個月打磨劇本,從一家四口的4種面向,陳述小鎮家庭的悲歡。
飾演一家人的高伊玲、藍葦華、曾敬驊與黃珮琪片中各藏心事,互動自然,電影也接連獲紐約亞洲影展「最佳劇情片」、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等肯定。
20250912insight001_2025-09-12.jpg
監製鄭有傑(左起)、蔡宗翰與謝君堯以各自專業,協助新銳導演潘客印(右一)完成首部電影。
4年前,潘客印編導的《姊姊》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又獲金穗獎評審團特別獎、觀眾票選獎,傳出好口碑的同時,他也打算將短片發展成電影《我家的事》。
《姊姊》故事聚焦在發現自己並非父母親生女兒的姊姊,真實生活中,潘客印的姊姊也由父母收養,「但成長過程中,我們跟有血緣的姊弟沒什麼不同。」有一次姊姊進加護病房,媽媽去探望,安靜地握著姊姊的手掉眼淚。「我看到這一幕,衝擊很大。在姊姊來到世上的那一刻,媽媽選擇她成為家人,這份承諾一直存在,愛的強度從沒減少。這種狀態很動人,我想透過故事分享。」
20250912insight001 (8)_2025-09-12.jpg
剪接師出身的編導潘客印(左一)回到故鄉拍片。(翻攝自潘客印臉書)
拍攝《姊姊》時,潘客印已先設想片中家庭的背景與四位成員的性格、狀態。後來因《姊姊》頗受影展觀眾歡迎,潘客印考慮將爸爸、媽媽、弟弟等角色各拍一部短片,但與他有多年交情的導演鄭有傑建議直接挑戰拍成電影,且跨刀擔任監製。
承襲四個角色、四部短片呈現一個家庭故事的構想,《我家的事》企劃案在2022年底的金馬創投獲頒「文策院原創獎」後,潘客印開始修改劇本,在劇本進行到一個階段後,再次田調細節,比如:20幾年前人工受孕的方法與順序、爸爸在襪子工廠負責的工作,使內容更精確。
20250912insight001 (7)_2025-09-12.jpg
曾敬驊(左起)、導演潘客印、高伊玲在大阪亞洲影展一同領取「藥師真珠獎」。(牽猴子提供)
「劇本中比較難寫的是四個家人的心情,尤其是弟弟和爸爸。」潘客印透露:「我試圖請教姊姊、媽媽身為家庭一份子的想法與感受,也觀察她們的對話與互動。面對彼此,交流分享,對我們是新的學習。」他身為弟弟,本以為這個角色最好發揮,沒想到越靠近反而越難,得更深認識自己。而父親的角色難寫,是因他跟父親少溝通、也沒當過爸爸,所以常請教已為人父的監製鄭有傑和片中演員藍葦華。
為讓電影的籌製更全面,鄭有傑先後邀謝君堯、蔡宗翰加入,共同監製。謝君堯擅長掌握預算、與投資方談合約及製作執行;蔡宗翰兼具編劇與導演身分,又是當年《姊姊》申請短片輔導金的評審與短片工作坊講師,一路看著《姊姊》完成,後來蔡宗翰在大慕可可擔任劇本總監,也促使公司投資《我家的事》。
20250912insight001 (1)_2025-09-12.jpg
全片在彰化實地取景更有土地的味道,演員高伊玲(左)、曾敬驊(右)也詮釋出當地生活氣味。(牽猴子提供)
修改劇本時,3位監製從各自專業角度把關,是最嚴厲的觀眾。
修改劇本過程中,三位監製從各自的專業角度把關,每兩、三週與潘客印一起開會。潘客印表示,他們是最嚴厲的觀眾,也是電影進入市場的第一道防線。「宗翰看劇本就像Google Map,可宏觀全局,也能從小處著眼;君堯則以觀眾視角和製作經驗提供建議,更重要的是給我溫暖的力量。」潘客印形容每次會議都像「戰鬥營」,他必須努力梳理釐清問題,但8個月下來,到開拍時,主創對劇本有任何疑問他都能解答。
20250912insight001 (6)_2025-09-12.jpg
高伊玲以融入生活感的演技,拿下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牽猴子提供)
由於短片中黃珮琪、高伊玲、藍葦華與朱羿銘組成的一家人默契十足,很有觀眾緣,潘客印決定全員回歸繼續同台演電影。
當初潘客印在黃珮琪身上看到她有話直説的性格與片中有話不能說的姊姊,形成反差,使角色更迷人;接著請選角指導胡乃婷安排黃珮琪與幾位弟弟的人選玩桌遊,相中調皮起來不討厭,反而可愛的朱羿銘;藍葦華講台語很自在,表演不落痕跡,適合存在感不強的父親角色;高伊玲漂亮溫柔,但潘客印和她聊天卻感受到她內在與母親角色相符的倔強。
20250912insight001 (3)_2025-09-12.jpg
黃珮琪(上)、朱羿銘(下)主演的短片《姊姊》屢獲肯定。(翻攝自金馬影展網站)
籌拍電影的兩、三年期間,短片劇組偶爾相約。潘客印笑說:「每次聚會媽媽和姊姊最常來,我就在旁邊看她們互動。這些相處很像演員的訓練過程,讓彼此更熟悉,對演一家人幫助很大。」而演長大後弟弟角色的曾敬驊,除了選角指導推薦,潘客印也實地觀察他的動作反應、說話,「我第一次跟他講電影故事時,他已看過劇本,但講完他就哭了。看似陽光,內心卻有另一種狀態。」
導演與故鄉彰化的深刻連結,讓本片有如一部土地長出來的電影。
監製鄭有傑指出:「短片發展為長片時,基於商業考量,常會更換演員、場景,但我們是原班人馬,也同樣在彰化拍攝。」 鄭有傑強調,潘客印與故鄉彰化的深刻連結,讓《我家的事》有如一部土地長出來的電影,因此劇組、投資者對在當地拍攝都有共識。地方政府與鄉親的協助,也使得拍攝社頭火車站、襪子工廠等場景更順利。
20250912insight001 (2)_2025-09-12.jpg
片中演員藍葦華(右)在彰化社頭襪子工廠工作的場景,獲廠方支持。(牽猴子提供)
潘客印透露,本想重回短片中的住家拍攝,卻因場地太小,不適合較大的電影劇組,只好另外找景。當時社群與在地親友都熱情提供資訊,幸運找到各方面條件都很適合的透天厝。
全片製作預算約3,200萬元,監製謝君堯表示,申請到國片輔導金1,200萬元後,開始與一些投資方接洽,幸運獲得文策院投資1,000萬元。「籌資順利的原因之一,是《姊姊》的成績不錯,引起投資方興趣,我們討論後,又決定與了解全片開發過程的大慕可可合作。」
20250912insight001 (5)_2025-09-12.jpg
導演潘客印(左起)、演員藍葦華、高伊玲、曾敬驊、黃珮琪、姚淳耀出席台北電影節頒獎典禮。(翻攝自《我家的事》臉書)
剪接師出身的潘客印此次與李蕙共同剪接,監製鄭有傑解釋:「他過去是以剪接師觀點剪接,現在當導演,是用導演的觀點跟另一位剪接師合作。」潘客印也坦承:「以前在剪接台總想操控一切的節奏與情緒,但當了導演才體會到電影是團隊創作,不論跟演員或劇組人員工作,其實要能『放手』,保有空間讓別人一起加入,作品才能達到你未曾想像的高度,這也是我這次最大的收獲。」
更新時間|2025.09.20 05: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