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先生說:「台北市政府對於商圈組織及補助款發放的標準相當寬鬆,所以一個商圈可能有發展協會、促進會、自治會等好幾個組織,只要市府認可,補助款非常好申請,之前就有某商圈內同一面牆,在相近時間由4個組職舉辦彩繪活動,並申請補助,結果全部審核通過,每個組織都拿到2、30萬元,你說好不好賺?難怪黑幫也想分一杯羹。」
另一名熟悉士林夜市生態的C先生則補充,目前夜市較具規模的促進會、發展協會等自治組織就有7個,表面看似很有制度,其實各據山頭,每個組織都想方設法「一統江湖」,現在還有外來分子想參一腳,因此衍生出許多亂象。

C先生告訴本刊:「士林夜市總計有2、3千家攤商,這些組織各自立下規定及收費標準,有的日收、有的月繳,不管是路邊攤或店面都要付錢,說好聽是清潔費、管理費,但垃圾都是攤商自己丟垃圾車,或由市府環保局來清運,自治組織完全沒有協助清潔;攤商被人找麻煩,也只能自己報警,自治組織收錢根本沒在管理、保護攤商,簡直是無本生意!」
諷刺的是,台北市政府市場處甚至與特定幾個自治組織互動緊密。C先生說,除了公有市場外,官員還聽從這些組織的建議,把人行道上的攤販劃分為無證攤販市集,將違法行為美化成特殊文化,逃避監督管理,也讓這些組織多了幾十攤的費用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