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經是在「集郵」各大重點影展的成就獎的階段,張艾嘉談起這份殊榮,思緒立刻回到17、18歲時的那個畫面。那天,她第一次走進片場,身邊全是大牌老演員,卻絲毫沒有怯場。「我那時候還是白紙一張,但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那裡才是我屬於的地方,比唱流行歌更自在。」別人說她是「天才演員」,她心知肚明「其實不是,我只是很單純地喜歡表演,覺得那是老天爺給我的緣分。」因此,每一次獲獎,反而更讓她想起當初走進片場那份純粹的悸動。

前兩次張艾嘉參與金馬獎是以演員身分前來,一部《燈火闌珊》,一部《女兒的女兒》,刷新了入圍影后的次數,也差點平張曼玉的封后紀錄;從演員到導演、編劇、監製,張艾嘉不斷切換身份,「演員」確實是她最光芒四射的區域。她坦言:「演員的自在,是導演和監製無法比的。」
「我或許沒有拿過最佳導演獎,但我知道我在當下的能力裡,已經做到最好。多年後再回頭看,不會覺得臉紅。不過更重要的是,我下一部會不會更進步一點?不拿獎OK,我還會繼續做啊!所以不管做導演寫劇本,我的心態都愈來愈自在。」

她走過的路似乎也帶動了不少女演員,像是林心如、徐若瑄、林依晨等人近年前仆後繼投身電影監製,其中自然也包括她的徒弟李心潔,《富都青年》就是她的監製代表作。張艾嘉對此感到欣慰,也心疼她們的辛苦,更加感同身受。
《他年她日》在台北首映那天,張艾嘉提到籌拍該片所遇到的困難時,罕見在台上說到一半竟哽咽起來,「做監製真的是很難的工作,環境也不算友善,但願意去做的人,一定是真心熱愛電影。」她打趣地說:「監製就像媽媽,要管所有事情。男人多半不太願意做這種吃力又少被看見的角色。他們喜歡當導演,享受被別人服侍掌控全場的感覺!」
對後輩女性電影人,她不吝送上鼓勵:「辛苦是真的,但如果你願意承受,就能在其中找到動力。要相信自己的堅持是有價值的。」

張艾嘉近年參與香港電影發展局資助的「薪火相傳」計畫,邀請10位資深導演,以老帶新的方式拍片,扶持新銳導演,《他年她日》就是這個計畫第一部成品。當初張艾嘉看出很多香港新導演在拍攝第一部片時遭遇的困境:許多新導演受限於資金,經驗又不足,因此只能挑選自己熟悉的題材或是講自己的故事。好事是香港近年有了多位新導演崛起,但單一化的題材與電影本身只在小格局小製作打轉,對影壇並無幫助。
「我不希望新導演永遠被困在低成本的框架裡,因為那會讓他們的思維變小。要敢去拼不同的東西,才能讓華語電影真正百花齊放。」
對於「山茶花獎」,張艾嘉並未將之視為終身成就的總結,而是一個提醒。「每一次獲得肯定,都讓我回想自己為什麼走上這條路。不是因為我很厲害,而是因為我一直很喜歡這件事。」
她說,自己還會繼續演、繼續寫、繼續導。「得獎不代表可以停下來,而是要把這份力量傳下去,支持更多年輕的女性電影人,讓她們也能自在地在片場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