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訪他多位友人與學生,共同評價都是「老師很客氣」、「是好好先生」。此話也真,跟訪他兩天,他三五句話不離「謝謝」、「不敢當」,很有古早儒生模樣。每回見面,他必定先泡上好茶迎接,還特意摘來自種的薑黃入茶,對著不怎麼養生的我細數薑黃的好處。
他原本固定教課,但現已停開。潮庄文教協會理事長莊士賢說,老師想專心創作,只能婉拒畫班邀請,但仍經常聯繫往來,是個溫文儒雅的謙謙長者。隨林幸雄習畫2年多,學員鄭麗燕直呼可惜,「我沒學過畫畫,但老師教導後,我畫出興趣來。他不教了,我們很難過啊!」
老先生很有個性,有次學員帶著畫具校外教學,林幸雄興致一來,把自己的作品當做禮物,讓學員摸彩抽獎。莊士賢也回憶,老師經常以畫會友,認識新朋友時若聊得投機,他起身就會揮毫送畫,還會量身訂做。「好比我屬猴,遇到猴年時,老師就畫了一幅猴送我。」
「但他也不是叫他寫就寫、叫他畫就畫,要講講緣份和感覺的。」有一回,有人特意上門求墨寶,林幸雄又開始泡茶聊天,一聊就聊了3個多小時。求字者略顯不耐,心裡著急:「啊,不就是寫幾個字嗎?」那可不,林幸雄是這樣的,得心境合一,時間對了就是對了。
問起畫畫竅門,林幸雄也有妙喻,「筆拿起來嘛!妳看它就是筆。但我把它看做不是筆,我拿到的是我的心。畫畫是用心來畫,不是用筆來畫。那個筆就是心筆,心筆合一了,筆就是我的心,要粗要細、飄點按捺,完全依照我的心境。這也是人生哲學,操之在己。」
軍職17年,教職也約30年,問他還有什麼夢想嗎?他透露自己曾耗時多年收藏台灣民俗用品,好比早年的鍋碗瓢盆、漁夫捕魚工具等。「這些啊,都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只可惜政府不重視傳統。」約3千件民俗用品收藏在東港老家,他用半分地建工廠當倉庫,兩次遇颱風被掀了頂,還花了幾百萬重修。
長子林良州說,「他最希望我們能好好傳承,延續傳統文化。老家那裡的收藏,外人看了像破銅爛鐵,但都是40、50年代的東西,現在幾乎都找不到了。」原來,老先生的夢是這樣的,畫愛國獎券也好、收藏民俗文物也罷,都是希望能留下得以傳承文化與藝術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