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問自答。以前缺乏版權觀念,換了作者、書名和主角名就胡亂盜印的書以假亂真,他每日的樂趣之一,就是以龐大的武俠知識系統去拆穿網路上賣的盜版書,更新進部落格裡的書單。他讓我看的那書於民國67年出版,就算是最重罪有30年法律追訴期,也已經逃過一世,只是終究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我以為版本是收書的樂趣之一,盜版作雖名不正言不順,在狂熱收藏家眼中亦常有類似惡趣味的價值,像是印壞的商標,或隨即回收的瑕疵品。「所以會買嗎?」我問,他堅決說當然不會。「那如果是最愛的作家柳殘陽作品呢?」答案沒有改變,「我連他小開本的初版書都沒買。其實不難找,但我收書在意的是字,不是錢。」
真的很可惜,尤其從他收書的歷史來看,32年前若有意識以「投資」為目標,書店大概已價值連城。然而他語氣沒有「早知如此」的遺憾,不是不懂,只不過「增值」從來不在他考慮範圍內。曾表示「不看武俠小說會睡不著覺」,其安眠成分當然是風風火火的情節,而非「這書以後會翻好幾倍身價」。
所以說他是一個普通讀者,沒有要研究,也不想當學者專家,閱讀武俠小說就是興趣,一個苦悶時情緒的出口、逃避的入口。然而看久了還是有些心得,比方說不可考的作者,唯一線索就是內容,作者的筆觸、常見的轉折……等,用電腦尋找賣書的武林高人,就像獨孤求敗尋找對手,接著如同偵探抽絲剝繭,各個擊破。
但這不會有點惡質嗎?尤其他還表示,有些比較「專業的」賣家看見他的問題竟然無關書況也不為殺價,會反問:「你是不是老武俠書店的林志龍?」可見其聲名遠播。他解釋,雖然仍有收書的熱情,「但網路上要找到我沒有的書真的很難,因為我的收藏太齊全了。我曾遇過讀者號稱他武俠小說全部看完了,我第一句話就問:『那你看了幾本?』對方說兩、三千本……」他講到這種能襯出自己威能的話總忍不住笑笑,但隨即惋惜:「可見台灣在這一塊真的沒有夠好的資訊,也沒有地方找書。」
以此推論,就可以知道老武俠書店的價值是「收在一起才能顯出的意義」,而非「拆開來賣每一本都高價」,和錢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團結力量大的概念。
身為那個把書都「團結」在一起的人,林志龍最大的憂慮就是「下一步要怎麼走?」如果沒有人要接手,或接手的人根本也拿這些書沒有法子,怎麼辦?那像是一個沒有形體、難以攻破的對手,在他的武林裡,不時牽制著他。
(首圖:林志龍現在都上網找書,但真的有收穫的時候不多,最後都演變成在破解版本歧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