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廚師自稱是「米其林一星」,曾經在法國米其林三星餐廳「Taillevent」實習、「Allson kitchen」創辦人林三賀劈頭就說:「米其林星星是評給餐廳,不可能是頒給廚師!」
林三賀解釋,米其林的星星是跟著餐廳走,並非跟著主廚,重點在於星級的評鑑。而不是單單評比「食物」,評比不僅會看創新度、一致性、技能等;也會考慮餐廳環境擺設、空間、桌上擺飾、服務生的數量等,總體而言,主廚雖然在星級評選中至關重要,但也非絕對唯一因素。
也就是說,「儘管餐廳主廚於任職期間,餐廳獲得了米其林星星,一但主廚離開這間餐廳,星星也不會跟著主廚一起走!」林三賀強調。嚴格來說,「說自己是米其林X星主廚,都有待商榷。」即便是連鎖餐廳,假使在香港得到米其林星星,也不代表在台灣的分店有米其林,甚至跨國的連鎖兩店,可能都拿到不同的星級。
林三賀表示,看準多數台灣人不懂米其林規則,加上台灣的餐飲市場競爭激烈,為了博得媒體版面和噱頭,米其林的用法越來越浮濫。
他進一步提到,「有可能宣稱自己是米其林主廚的人,只是幾人團隊中的助理而已,但由於台灣查證困難,大家都恣意而為,反觀日本、歐洲,去海外名店學廚藝之人甚多,遇上有人謊報、誤導市場,一通電話找學長姐或師父,就能查證該人的學經歷,大家也比較不敢亂膨風。」
《米其林指南》(Le Guide Michelin)始於1900年,當時生產輪胎的米其林輪胎公司,為了鼓勵大家多多出遊,進而提升輪胎的銷售率,創辦人兄弟發想、製作一本包括地圖、汽車維修廠、旅館、加油站等的《米其林指南》手冊,大受好評,便開始一分為二,一本是評餐廳旅館的「紅色指南」(Le Guide Rouge),另一本是道路導引、景點推薦等的「綠色指南」(Le Guide Vert),於歐美盛行。
可惜的是,星級評鑑的區域大多仍在美國與歐洲,到去年底,亞洲也只有評鑑日本、香港、澳門、新加坡、上海與南韓餐廳,台灣並不在內。
下次,若有人在台灣打著米其林名號,大家的眼睛都應該睜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