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和楊百翰大學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針對六千名成年人進行長期追蹤,請受試者定期回報自己的運動量,同時繳交DNA樣本,讓研究人員觀察這些人的「端粒」變化。
所謂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蛋白質帽蓋。每當細胞分裂,進行複製時,端粒就會少掉一小截,直到最後全部耗盡,也就走到了生命的終點。依照過去研究,端粒越短的人,早死的機率越高,也越可能罹患慢性疾病。換句話說,從端粒的長短,大致就能研判一個人的餘命,和他的健康狀態。
而楊百翰大學的研究結果發現,運動量最多的人,和運動量最少的人,端粒長度差距可以達到140對DNA序列之多。如果換算成細胞的老化,大約是九年,也就是說,少運動的人的細胞,比多運動的人的細胞,要老了整整九歲。
而過去我們常聽專家建議,每次運動至少需要三十分鐘,才能發揮效果,似乎也在這項研究中得到了驗證。
研究人員特別針對運動量做分析,結果發現每星期固定運動150-200分鐘的人──相當於每周至少五天,每次至少30分鐘──比起那些僅有少量、不定時運動的人,細胞年輕達七歲之多。
「輕度運動還是有好處的,但比起高強度、大量的運動,功效卻差了很多。」主持這項研究的Larry Tucker教授說。
這項研究並未確認端粒的長度變化是運動所造成的(無法確認因果,僅彼此相關),也沒有考慮到心理症狀、壓力、睡眠、飲食等,對於身體可能造成的影響。不過報告作者仍然合理推論,一個人是否經常運動,和老化速度之間,有著不可分的關係。
以往的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運動能舒緩發炎,對抗氧化壓力,美國疾管中心的網站上鼓吹民眾多運動,列出運動的各項好處,包括了控制體重、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減少某些癌症機率、強化骨骼和肌肉、調適情緒、提升老人日常活動能力,還有讓人更長壽。
資料來源:Time, 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