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先流行「大數據」,隔年又出現「IP熱」,各種計算點擊率或流量的熱門網路文學、漫畫、電玩、手遊等,讓新公司、新資本以數據為本,想藉由這些IP為發展基礎,尤其缺乏製作實力的新公司,以為砸錢搶下IP就可拍出好電影,價格愈炒愈高。張家魯當時就直言,這些IP若沒妥善利用,很快將從資產轉為負債。
「因為簽約年限通常是3年到5年,時間一到,這個IP做不出來,不是得重新續約、就是讓渡出去。」張家魯說,公司裡的IP賣不出去,又做不出來,當然從資產轉負債。但反過來說,有能力轉化IP的人,像是導演、編劇、監製、演員等工作者,他們的價值也因此體現、水漲船高。
張家魯強調,「IP有泡沫化成分,有公司以天價買1個IP,對版權公司和作者是好事,但對製作公司來說絕對不是好事。因為光是IP的價格就讓製作成本大幅提高,投資者思考票房回收的同時,反而造成項目推進的障礙。至於IP改編,更是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