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河劇團行政總監郎祖明曾是綠光劇團「人間條件2—她和她生命中的男人們」製作人,他指出,吳念真編劇的「人間」系列作品,自2001年首演以來不斷加場,全民大劇團《同學會!同鞋~》也場場爆滿,都是因成功吸引中生代族群,「觀眾需要時間養成觀劇習慣,如何讓年輕人走進劇場,是每個劇團都面臨的問題。」
「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也有同感:「台灣劇團只要做出品牌、作品不錯,幾年來都會大賣,但年輕人就算有能力,也是首選韓國演唱會,如果政策規定學生在成長過程都要參與藝文消費,或許20年後這些人變成表演藝術界主力消費,產值會是現在的好幾倍。」
台灣政府機構提供補助,讓許多劇場及表演團體初期都得以存活,像是文化部藝術發展司提供「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2017年從145個申請團隊選出80個獲補助,總補助金額1億4,470萬元,現代戲劇組從44團中選出25團獲補助,補助金額4,360萬元。台北市文化局及國藝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也各有補助項目,希望讓台灣的藝文蓬勃發展。
林佳鋒、郎祖明都表示:「表演藝術的價值是教育及改善環境,當今教育體制多重視技巧,忽略培養欣賞藝術的美感教育,若能從小讓年輕一代接觸表演藝術,養成習慣,進表演廳的人口自然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