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6 06:16 臺北時間

【2017國際回顧】社媒推動 全球性騷案「打破沉默者」大反撲

mm-logo
文化
2017年1月21日,川普就職隔天美國民眾在華府等地發起「女性大遊行」。(東方IC)
2017年1月21日,川普就職隔天美國民眾在華府等地發起「女性大遊行」。(東方IC)
美國《時代》雜誌以「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為2017年的風雲人物。對於受到性騷擾或性侵害的女性,勇敢起身指控權勢男性表達肯定。無獨有偶地,《金融時報》的年度風雲人物正是其中一位「打破沉默者」,前矽谷軟體工程師蘇珊弗勒(Susan Fowler),她揭發了Uber高層的性騷擾惡行和存在科技界的性別歧視文化。
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川普歧視女性言行和過往性騷擾傳聞,以及妖魔化他的女性對手希拉蕊,給性別政治的議題留下了令人遺憾的註腳。
在2017年,似乎是「打破沉默者」重新反撲的一年。在美國政壇、影壇、企業界,都有位高權重的男性權勢人物因為過去不當的性侵害或性騷擾惡行而面臨指控,這些或下台、或辭職、或身敗名裂遭眾人唾棄。因此2017年也是女性主義再度受到關注的一年(”feminism“正好也是韋氏字典選出的年度關鍵字)。
在台灣,林奕含事件在今年喧騰一時,也反映了在台灣對於性侵害和性騷擾,仍有部分人理所當然把受害人當成檢討的對象。而在世界許多地區,受害人仍被當成罪犯以及家族的恥辱。在這些地方,「打破沉默者」要公開發聲,不僅需要無比的勇氣,也需要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海利在CBS的《面對國民》(Face the Nation)節目中回答關於川普不當性行為的提問時說,雖然對川普的決定最終取決於選民,但「女性應該任何時候都能坦然地站出來。我們都應該願意傾聽她們的講述。」(東方IC)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海利(Nikki R Haley),在CBS節目專訪中說,指控川普不當性行為的女性「應該被聽到」。這個官式說法似乎四平八穩,不過它卻是川普政府中少數的異聲。它打破了川普政府一直以來,認定這些指控毫無根據的說法。
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期間,超過十位女性公開出面指控川普曾對她們性騷擾、性攻擊、性侵害。甚至有錄音帶曝光川普在電視節目中吹噓自己利用權勢猥褻女性。這些都無礙川普登上白宮寶座。
不過在2017年,隨著越來越多受害者站出來指控,讓更多政壇、企業界、乃至好萊塢影壇權勢男性的不當性行為曝光,讓社會對於類似指控的觀感和重視程度有很大的改變。《時代雜誌》更是在十二月初選出了「打破沉默者」為2017年的年度風雲人物。
「打破沉默者」之一的蘇珊弗勒,勇敢揭發Uber內部性別歧視的職場文化,被金融時報選為2017年度風雲人物。(FT)
紐約時報性別議題的主編貝內特(Jessica Bennett)提到,這或許是史上第一次,男性的不當行為會立刻招來嚴重的後果,而女性受害女性的證詞不再受百般的質疑否定。而這種態度的轉變,社群媒體扮演了其中的重要力量。最早在推特等社群網站發起#MeToo(我也是受害者)的波克(Tarana Burke)說,#MeToo「不只是代表一個覺醒的時刻,同時它也是一場運動」。
確實,「打破沉默者」並不是從2017年才開始。許多受害女性過去也曾打破沉默勇敢提出控訴。但是問題是在權勢男性主導的職場、政壇、乃至整個社會裡,她們的聲音往往被刻意忽視、被認為小題大作、抑或別有他圖、或認定根本是挾怨報復。而社群媒體的力量像是閘門突然被打開,經歷同樣遭遇的女性(和部分男性)如今如大水滔滔勇於出面發聲。
在《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當期的封面照片,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小細節。封面上除了五名「打破沉默」的女性之外,照片一側還另一名女子的一隻手臂。這乍看像是畫面編排上的小瑕疵,但實際上它另有深意,代表了那些仍無法公開露面的受害女性。她們擔心自己的曝光,會導致丟掉工作、受到同儕排擠、或是家人朋友社會的異樣眼光,而不得不隱忍屈辱。
《時代》雜誌風雲人物封面,除了五位勇敢打破沉默的女性之外,右下角第六位只露出手臂的女主角別有深意。(Time)
打破沈默之所以困難,和性別權力角色脫不了關係。在傳統父權社會中更是如此。紐約時報最近報導了阿富汗職場女性性騷擾的問題,文章指出阿富汗女性難以打破沉默,關鍵在於社會上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受訪的24歲女記者瑪莉安梅赫塔提到,從她早上搭車出門到進公司上班,就經歷了五次的性騷擾和性攻擊,有人摸她的屁股,還有人直接問她價碼多少。當她終於到了相對安全的辦公室裡,打開電腦看到臉書上是同事的猥褻留言。「你很醜,瑪里安。大家都這麼說。我猜你一定沒有過性經驗。所以如果你有需要就告訴我,我很樂意幫你 . . .。」
這個阿富汗社會裡習以為常而且解決不了的問題,像梅赫塔這樣少數特別勇敢的女性,如今也敢於發聲反抗。她說:「我們朋友們大部分都選擇保持沉默。她們認為一說出來,大家都會責怪她們。她們說的也是實情。」
絕大多數女性受害人選擇避而不談,除了擔心公開的羞辱,還有其他的原因。
在阿富汗,女性指控侵害不只自己可能受到報復,自己的家人也可能有生命危險。26歲的一名女警遭到長官猥褻並要求發生性關係。她因此辭去的工作,但是卻不敢透露侵犯者的姓名。她說:「如果我說了,他一定會殺了我或是我的家人。」
而且,這可能還不是最糟糕的事。如果事情公開了,她的家人也可能對她執行「榮譽處決」,也就是當地基於維護家族聲明殺死自己家人的風俗。對某些阿富汗男性而言,強暴的恥辱遠超過於受強暴被害人的痛苦。
這名離職女警說,在阿富汗受性侵的女性既是受害人,也是罪犯。她甚至不能跟家人說是因為性騷擾而辭職。
許多性騷擾出現的場合,也包括當地的國際組織和西方機構。一名女子在多次遭到性騷擾之後,放棄了在政府的工作,自己創辦了非政府組織,向聯合國、美國的國際發展署、以及一些西方國家使館申請補助。她說自己遇到的情況幾乎是千篇一律。這些機構的阿富汗職員都會要求,只要和他發生性關係就可以幫忙讓申請過關。她認為阿富汗男性幾乎都認定,離家在外工作的女性就是娼妓,男人可以對她們說任何話、做任何事。
在媒體工作的女性,可能是最常受騷擾的對象。因為她們公開拋頭露面,而且在社群媒體上使用真實的身分。這吸引了很多男性在留言留下一堆污言穢語,甚至是猥褻圖片。
阿富汗的創業家沙馬爾(Hamid Samar),決定創辦一個以年輕女性為訴求目標的Zan TV電視台, 所有播報人員、主持人和製作人都是年輕的女性,總數大約35-40人。一些美國官員對這個構想大加讚賞,這個電視台也尋求美國的資金贊助。
不過諷刺的是,在短短幾個月內電視台內就有謠言傳出,許多女性抱怨曾遭到性騷擾,同時出現了一批辭職潮。
阿富汗訴求女性觀眾的Zan TV在2017年開播,所有播報人員清一色是女性,不過人數較少,但掌握電視台行政大權的主管,則都是男性。(東方IC)
不管是在美國還是阿富汗,「打破沉默」往往也意味著面臨恐懼。受害者必須面對自己無力對抗的權力結構。除此之外,權勢男性的惡行被曝光固然大快人心,不過,也有專家指出,這未必標示性別和權力關係有了重大的改變。畢竟這些牽涉名人的醜聞,比較有機會被媒體揭露,在社群媒體發酵。在一般職場裡,類似的事件則很難引起注意。
和「幫兇」相關的complicit,也被dictionary.con選位2017年的年度字,這和「打破沈默者」顯然密切相關。我們對自己所見的惡行沈默不語,就會成為惡行的幫兇。想想看,過去數十年來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維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過去利用權勢性侵女星,有多少經紀人刻意忽視女星的抱怨控訴,有律師幫忙寫下不得透露內容的和解書、有記者被收買寫下不實的消息,還有他的職員要負責編寫「工作手冊」指示員工如何幫忙他安排女星會面,如何購買壯陽藥物等等。 這些幫兇們,欠缺的正是打破沈默的勇氣。
參考資料:New York Times, Financial Times, Wired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