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追蹤全球債務總額的國際金融研究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IIF)在新年後公布,全球政府與民間債務總額,在去年第三季已經來到233兆美元,全球債務總額在金融海嘯前的2007年底,還只有142兆美元,拜各國央行拚命印鈔票所賜,短短7年後的14年底就突破200兆美元,去年9月累積到233兆美元,與金融海嘯前相較,多了91兆美元,或者64%。
用同樣比例來看,如果您在金融海嘯之前,銀行的房貸餘額是500萬元,之後收入雖然沒有顯著增加,房貸餘額卻「暴增」到820萬元,增長幅度也不過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平均值而已,低於這個比例,就可以自稱是「謹慎理財」的保守型投資人了。聽起來似乎怪怪的,卻是全世界具體發生的事實。
這還沒完,全球債務增長的速度還在猛踩油門,從2007年的142兆美元到2014年的200兆美元,7年增加40%,平均年增率為5%,但是17年前3季就從217兆美元增加到233兆美元,9個月增加了7.4%,換算成年增率逼近10%。相對上,即使全球經濟復甦樂觀,世界銀行估算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也不過是3.1%,負債以3倍於GDP的速度增長,風險越來越大。
債務增速那麼快,當然是中央銀行拚命QE的「功勞」,帶頭的美國聯準會知道會出事,債務增長最快的中國也知道會出事,所以美國聯準會啟動延宕多年的「縮表」,中國人民銀行則拚命執行「金融去槓桿」「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宏觀審慎政策。但是央行基本上還是在印鈔票,只是把印鈔票的速度放慢而已,簡單說,各國央行怕戳破這個超級債務泡沫,還是不敢踩煞車。
快速膨脹的全球債務,猶如一班又一班時速500公里的高鐵列車,窗外風景絢爛無比,卻不知道如何減速,各種火車即將失速的悲觀預言擠滿新聞版面,但是火車司機與交管人員都認真開著史無前例的高速列車,一站又過一站,一路擊敗那些唱衰者。
所幸,台灣不論是政府或是民間部門,都沒參加這波超級負債競賽,我們的債務增長遠低於國際水準,整體槓桿率甚至還降低了,在債多不愁的年代不借錢,這是台灣經濟成長落後的主因,卻也是我們明哲保身的集體抉擇,至於謹慎保守是不是最佳的策略,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