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爾大學的Erica Boothby做了一系列實驗,分析人們在社交時到底是如何估算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的研究顯示,要正確地評斷對方喜不喜歡自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雖然這種評估幾乎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我們也有非常多的機會練習。」Boothby表示。
研究人員把這種「錯估情勢」的通病,稱之為「好感鴻溝」:也就是一般人常覺得對方不喜歡自己,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別人對我們的好感都超乎預期。研究者認為「好感鴻溝」阻礙了許多發展人際關係的機會,希望能夠透過這項研究,鼓勵更多人走出去,拓展生活圈。
為了測試「好感鴻溝」的存在,研究人員進行了5項實驗。在第1項實驗中,共有34名學生被兩兩配對,在研究人員提供的話題引導下,進行5分鐘的聊天對談。談話結束後,雙方接著填寫問卷,進行性向調查,並替談話的過程打分數,其中包括給對方的評價,以及自覺對方會給自己多少評價。問卷資料經過分析之後,研究人員發現絕大多數受試者都低估了對方給自己的評價,而且個性越害羞的人,低估的情形越明顯。
第2項實驗同樣以學生為對象,但重點擺在「預設的負面立場」上。實驗發現多數人和不認識的人談話時,腦中想的常常都不是談話內容,而是在懊悔「我是不是說太多了?」「我剛才那個笑話好像講得很爛?」太多的內心戲導致我們往往忽略了對方的表情和回應,以至於根本沒注意到對方已經用行動告訴我們:他們很享受這番談話。
「(受試者)似乎沉浸在自己的擔憂當中,一直擔心自己說了什麼,或沒說什麼,卻沒有發現對方釋放出來的正面訊息,」報告作者之一Margaret Clark說。
其他的實驗則是進一步證實了不管談話時間長短,或把實驗對象換成社會人士,甚至改變社交場合情境,都無法消除「好感鴻溝」。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認知差距很有可能是出於「自我保護」的心態,在不確定對方如何看待自己之前,先替自己打預防針。不過,學者也警告,經常性地在社交評估上發生失誤,有可能阻礙人際進展。
「不管是搬到新社區、還是到新公司上班,我們都須要了解他人對我們的看法,」Boothby解釋:「系統性的錯估情勢,將對個人生活和工作關係造成影響。」
資料來源:The British Psychology Society, U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