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8 15:34 臺北時間

當媒體追逐加害者 村上春樹溫柔凝視受害者

mm-logo
時事
村上春樹撰寫的《地下鐵事件》,從受害者的角度,提供諸多報導文學的訣竅,既談制度與結構,也談資本主義下的恐怖攻擊對人類的衝擊。(東方IC)
村上春樹撰寫的《地下鐵事件》,從受害者的角度,提供諸多報導文學的訣竅,既談制度與結構,也談資本主義下的恐怖攻擊對人類的衝擊。(東方IC)
1995年3月20日,星期一,地點是東京都,天氣預報顯示是晴朗的春天早晨,許多人都還沉溺在昨天的假期裡,憂鬱星期一,東京上班族的腳步並沒有緩慢下來,大軍壓境似的人潮不斷往地鐵站湧去。他們並不知道,再過一會兒,有5個變裝過的男子,會用傘尖將裝有沙林液體的塑膠袋刺破,讓大量的液體氣化成毒氣。
根據官方公布,地下鐵事件共有3800名受害者,但村上春樹最後找到將近62位願意受訪的受害者,一對一進行採訪。災難現場的紀實報導並不容易做,難就難在受訪者的尋找、採樣,以及取得信任後,順利透過採訪取得證言。
村上春樹提供諸多報導文學的訣竅。他談制度與結構,談資本主義下的恐怖攻擊對人類的衝擊,但他不說教也不道德規訓,反而從各層面讓事件關係人建立話語權。描述方式有模仿受害者角度的第一人稱,也有用敘事者的第三人稱,描繪場景和刻劃心理,三言兩語把人物形象寫得生動又深刻。甚至包括新聞倫理層面的難題,如何說服受訪者接受採訪,並在取得受訪者信任後,讓他們剖開記憶的疤痕,村上也有很溫柔誠懇的示範。
村上春樹的報導文學力作《地下鐵事件》(時報出版社提供)
村上春樹的採訪很有原則,也十分兼顧新聞倫理(雖然他不是記者出身),成書過程中,他不斷自省是否在採訪階段不小心刺傷受訪者,重點是,他很能夠感同身受。有過採訪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一點非常難。旁觀他人之痛苦,不能僅止於旁觀,那絕對不夠,更要長驅直入,化成受訪者的骨血,苦其所苦、痛其所痛,但在書寫時又必須抽離,保有理性。
村上在後記 〈沒有指標的惡夢〉寫道:「我把人們所說的話完全原樣接受放進自己心中,努力把它當成血肉一般收進去。集中精神盡可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事情,以對方的視線看事物,努力以對方的心情感受事物,這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因為,我這次所見到的人之中,沒有一位是我認為『這個人很無聊』的;而我所聽到的話之中,也沒有一句是我認為『這話很無聊』的。我難以抗拒地被每一個人的人生,和他們所說的每一段話所吸引。所謂人、所謂人生,凝神注視時,竟然各自如此深奧啊,我重新感到佩服。對那深度甚至覺得深受感動。」
一般在災難新聞裡面,「加害者」永遠是媒體追逐的焦點,「受害者」則像是面目模糊的團塊,村上春樹刻意打破古典的二元對比,讓受害者現身,並且加強其個人印象:「照理說那天早晨,搭地下鐵的每一位乘客,應該都各有臉、有生活、有人生、有家人、有歡喜、有煩惱、有矛盾和左右為難,也應該有結合這些形式的故事才對。不可能沒有。換句話說因為那也就是你,而且也就是我。所以,我首先就比什麼都更想知道他╱她的人格。」
除了問出事發當下的衝擊和影響,他更著重在每一個人的生命細節,他試圖去還原一個活靈活現具體而微的人類,而不僅僅是素描出「受害者」及其「週邊人士」的樣貌而已。同一個事件裡相互牽連的人,各自以不同角度訴說彼時彼地發生之事,如同蜘蛛網,一點一滴拼湊出細節。除了現場回顧,也包括倖存者的後遺:有人在事件的隔天終於下定了決心跟妻子離婚,毒氣事件是衝擊,也是契機。也有人在經歷事件後更珍惜夫妻關係,因為每一次分離都有可能是最後一次相見。也有人視死如歸,決定堅強活下去。還有人萬分不忍見證了生離死別是如此隨機,而生命是何等不堪一擊。
這本書非常厚,如果沒空讀完全部,那我推薦必讀〈丸之內線‧明石達夫〉這一章。明石達夫並不是事件的直接受害者,他是受害者明石志津子的哥哥。志津子受害後癱瘓,接近植物人狀態,復健十分艱辛,無法生活自理,說話模糊不清,喪失部分記憶和智力。原本情感緊密的一家人,再也無法用從前熟悉的方式談天說地。
明石達夫天天去醫院探望妹妹,但也因此讓妻子和孩子承受相當的壓力,他的談話有很多很動人的細節。「出事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全家一起一面吃飯一面還談到『像這樣真的就叫做幸福啊』。一家人圍聚在一起吃飯,吵吵鬧鬧地講一些無聊話…。只是微不足道的幸福噢。然而第二天,就被那些笨蛋粉碎了…。他們居然連我們那樣微小的歡喜都要奪走。」
「剛出事之後,我氣得不得了,在醫院的走廊到處的柱子或牆壁上都忍不住要捶打。那時候雖然還不知道是奧姆所犯的,但不管對方是誰,我真是氣憤極了。我自己都沒留意到,不過幾天後發現拳頭好痛。於是我還跟我太太說『怎麼搞的?奇怪,我手怎麼會痛?』她說『因為你到處捶打啊。』經過她這麼一說,我才想到『啊,大概是這樣。好像有噢。』我是這樣認真生氣了。」
隔一章節,則是明石志津子小姐的現身,但她在復健過程仍無法正常說話,所以由村上春樹描述會面過程,搭配前一章一塊閱讀,後座力極強。兄妹二人的細微互動,被村上春樹以細膩的觀察呈現出來。
除了上述章節,整部書接近最末尾的一章〈日比谷線‧和田吉良〉,我也強烈推薦。村上分別採訪了事件罹難者和田吉良的雙親及妻子。雙親是住在郊區種蘋果的果農,談起兒子從小到大的成長背景,心內話字字肺腑,讀之動容。
至於妻子的部分更催淚。未亡人詳述丈夫遭遇意外死亡前一日的場景,還有當日清晨出門前的對話和神情,乃至不久後前往認屍、送葬的心碎,活生生就是一部寫實恐怖電影。這部分被放在壓軸,情感後座力極強,閱讀前請深呼吸。
早在地下鐵事件發生之前,村上春樹作為小說家,曾說自己很迷戀跟「地下」有關的事物,在他小說中有不少與此相關的意象出現。寫作這本報導文學可以說是宿命,也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小說家,企圖接近人性之惡,探究其中不能承受之重的契機。「但願我從你們所得到的東西,能夠原原本本地送回給你們。」這是《地下鐵事件》的最後一句話。也因為這句話,因為是村上春樹設慮周全的採訪倫理,讓那些傷亡者都可以被溫柔地凝視。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