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世界創造最多頂尖一流人才的美國大學,是許多優秀子弟想方設法要計入的窄門。
不過它的「窄門」的設計問題多如牛毛。學費昂貴聞者咋舌,許多人大學一畢業就是償債的開始;進入一流名校代表的意義不只是接受理想的教育,同時也躋身菁英社會階級,透過創造或強化既有的社會關係連結,提供未來財富的基礎。每個學校依據籌募款項和拓展財源的邏輯來制定設施興建、課程發展、人員聘用的原則。
出身蘇聯的美國知名作家馬莎葛森在《紐約客》的報導裡,形容美國大學的入學制度是「未進入現代」(pre-modern)的產物。比如它認為菁英教育是可世襲的,因此校友子女可以優先;大學院校的財務非常仰賴有錢的捐助者,這些金主需要校方好幾個世代的努力培養,因此捐助者可以優先。
另外。她也提到制度上其他「軟性」的審核標準對窮人不利的地方。比如,參與課外活動或公益服務有助入學審核,但貧窮家庭原本就較沒有能力負擔孩子參加課外活動。美國大學也特別重視學生的運動表現,儘管它與學業表現無直接關係。
葛森也說到,美國大學的入學測驗也是測試父母荷包深度的地方。在紐約市,教導SAT/ACT(大學入學考試)補習費每小時在300美元到450美元之間。或許讓父母甘心掏錢的是,許多課程都事先提供保證,學生測驗成績可以大幅提升:總分1600分的SAT,交錢補習後保證提升180分;總分36分的ACT,交錢補習後可進步4分。這等於變相利用「合法地」投資,來操弄了這個行之有年的入學制度。負不起幾千美元學費的孩子們,得有心理準備自己的測驗分數會比交了錢的同學平均分數低至少10%。
考試之外,由於學校都宣稱對入學採取「全盤性的考量」。有的申請入學需要申論短文(essay),如此一來,也有補習班教你如何申論,幫你修改。它每小時的費用比入學測驗的補習費可能更貴。此外,有錢的家長還會幫孩子付額外的入學顧問費,提供比高中學校更好的大學諮商建議以及人脈關係。
在進入大學之後,貧富差距仍然繼續影響學生的學業表現。例如美國的大學宿舍制度,這是大學的主要收入之一,也是對一般家庭來說巨大的費用。
近來,過去一些可以通勤上下學的學校開始要求大一甚至大二的學生要住在宿舍,即使他的家裡就跟學校在同一個城市。這讓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一開始就根本不會考慮申請某些名門學校。
雖然許多美國大學支持「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也就是消除歧視,增加弱勢族裔的入學配額。不過,名校的學生組成和美國人口組成對照起來仍不符比例。頂尖大學院校絕大部分仍然是有錢白人的天下,非裔和拉丁裔美國學生比例則出現滑落。
當然,名校中也有例外的,但這些例外往往也是用錢來決定。因為只有最有錢的學校,才有辦法提供夠多的獎學金名額給付不起學費的學生。而且如果想留住這些學生,校方還得多投資在修改課程和職員訓練,以及分配額外的師資和諮詢人員,來幫助那些對學校菁英文化感到疏離不適的學生。
葛森認為,對於美國中產階級的父母來說,把孩子送進名校是鞏固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一步。他們可能一開始就得在正確的地區投資買房,進入好學區的公立學校,和昂貴私校的學生一搏,好讓孩子有機會上體面的大學。這不只是子女學業的比拼,也是家長財力的比拼。在美國既有的大學入學制度下,這是一場長達十八年的漫長投資。
參考資料:New Yorker, New York Times,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