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我們聊助人行為,主要談論「幫助人」的那方。這一集我們換個角度,來談談被幫助的那方會有什麼樣的心理感受。既然受人幫助,應該會心存感激吧?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感恩」的情感。
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不如謝天吧!
有時候聽到一些有信仰的人把感恩掛在嘴邊,無論吃飯、睡前都會感謝上帝一下。小時候的國語課陳之藩〈謝天〉也寫道:「無論什麼事情,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不如謝天吧!」無論東、西方文化,似乎都非常讚揚感恩的心態與行為。感恩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它可以對我們帶來什麼樣子的影響?
「感恩」常來自於公平信念
人為什麼會感恩呢?感恩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互惠」,也就是受了別人的幫助所燃起的情感,促使人去回饋或幫助他人。這種在人群中互惠的行為,主要來自於人們內心「公平」的信念;也就是說,雖然大家都知道現實環境是不公平的,但是每一個人內心其實都希望自己是受到公平的對待,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自己也會傾向於用公平的態度去對待他人。
人真的有公平信念嗎?大家可以想一想:假設你參加一個實驗和一位陌生人同一組。實驗給了你們1,000元,但需要由那名陌生人來分配兩人分別可以獲得多少錢,你則需要決定要不要接受他的分配(如:對方把這些錢對半分,或者是分成給你200元、他獲得800元等等)。如果你接受了,就可以依對方分配的比例拿走那筆錢;如果不接受,兩人都拿不到錢。假設今天對方只分給你100元,而他自己拿走900元,請問你願不願意接受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接受。那對方要分配給你多少錢,你才會願意接受呢?這樣的實驗,大部分的人都要拿到300、400元才會願意接受。可是換個角度想,就理性來說,應該不管他分給你多少錢你都會接受才對,因為不管對方分配多少給你,你都是賺,否則你本來連一毛錢都沒有;然而,實際上人就是有「公平」的信念,你覺得這樣受到不公平對待,所以寧願大家都拿不到錢。
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多人一起生活才能獲得群體最大的利益,所以內建的「公平信念」就會在與其他人互動時展現出來。比方說,如果別人幫助了你,你就會覺得因為受人恩惠了,所以需要回報給別人才會公平。演變下來,就變成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的狀況,不然只有單獨一個人,想要生活下去實在太辛苦了。
或許可能有人要用身邊的反例來反駁:身邊明明就有人一直在接受別人的付出,自己卻都不不幫忙、相當地自私。那這些人是不是就沒有公平信念呢?這就牽涉到一個重點──他到底有沒有感恩之心;也就是他的認知中,是否認為別人對他的付出是應該的,或者是別人並沒有義務幫忙他。如果他覺得別人幫助本來就是應該的,這種偏差的認知就會扭曲他的公平信念,認為他的想法才是公平的。例如,有一些啃老族不覺得父母親撫養他長大很辛苦、所以長大要孝順父母,而認為是父母自己要把我生出來的,所以他們有義務跟責任要養我。如果抱持這種想法,他的公平信念就會跟別人不一樣。但如果他認為父母親其實並不需要養他一輩子,而且父母也為了孩子犧牲奉獻許多,那麼他的公平信念就會讓他比較願意去孝順父母。所以說,感恩之心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感恩之心的話就容易是個自私的人。
會傳染的感恩之心
有些人會認為:自私也沒什麼不好,過自己的就好了,何必去感恩他人呢?話是沒錯,但這只考慮的生活、行為上的部份。如果懂得感恩的話,是會讓人變得比較快樂的!這可是金錢也不見得買得到的。有個研究讓受試者嘗試練習寫感恩日記,每天都要寫下幾件今天所發生的感恩的事情。例如:你今天就可以寫:「我今天用不到半小時的零碎時間就聽到了不少心理學知識,這真是太值得感恩了!」類似像這樣的感恩小事。當每天持續發現並紀錄的話,持續大約一、兩週,研究者發現紀錄感恩日記的人會變得比較快樂、開朗。
除了懷有感恩之心外,表達感恩也是件很特別的行為。我們常常以為感謝他人時,只有兩個人(表達感恩的人、被感謝的人)會有好心情;但其實「感恩」最特別的是,只要看到表達感恩的行為的人,都會被感染正向情緒。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在研究室聊天,突然一位學生來對我進行「感恩拜訪」。感恩拜訪是當時我們師生進行的活動:對一位想感謝的人(不限定校內或校外)寫一封大約500字的信,說明為什麼想感謝、發生過什麼事件、自己的感受等等,最後再找到那位想感謝的人,當面把信件念出來後交給他。當下,我對於那名學生找我做感恩拜訪很驚訝,雖然當時有點尷尬地在那邊聽他唸感恩信,但這整個過程讓我非常的感動、開心。更重要的是,當學生離開後,朋友也告訴我他在旁邊非常地感動,也很理解為什麼我會喜歡當老師,因為可以讓一個人如此發自內心的感謝是非常有價值的。
網路上也有流傳讓小學生在母親節時打電話給媽媽、向媽媽說母親節快樂的影片,也讓看的人都覺得非常地感動。這也就表示,即使感恩的對象不是你,但只要看到感恩的情境的話,即使是第三者也會受到感染,而有正面的感受。
三種不同的感恩之情
如果仔細思考的話,「感恩」還可以細分成三類。
第一類:「顯而易見之恩」。就像前面所說的,因為受到別人的幫助、或覺得父母親有養育之恩等,所以你要感謝他。這就和前面所提的「公平信念」一樣,是因為很直接地感受到了他人的幫助所產生出來的感恩情懷。
第二類:「思而可見之恩」,也就是沒有那麼明顯、需要稍微想一下的感恩。舉例來說,我在學生時代常常覺得看一部電影要300元覺得很貴;但當時朋友跟我說:「看電影其實一點也不貴,你只要花少少的300元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那裡看幾百、幾千人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所打造出來的故事給你看,這多便宜呀!如果是我自己一個人根本做不到啊。」像這樣的想法,就有點知足感恩的概念在。換句話說,人在社會上所用到、所看到的東西,其實都來自於許許多多人的付出;我們平常不太會想到這件事,但只要發現了,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例如平常吃一碗飯時沒特別的感受;但如果想成:你必須先播種、施肥、等稻子長大、收割、打穀等加工,最後才可以得到這碗飯,從這個角度想就覺得一碗飯20元真是超便宜啊!小時候學到的「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當中蘊含的就是這種思而可見之恩,也就是知足惜福的概念。
第三種:「逆境可見之恩」,也是最難的感恩;顧名思義,就是因為遭受到挫折或逆境所引發出來的成長。有一次,我在帶領工作坊聊到「感恩」這個主題時,請大家寫下一個他覺得感恩的人,有一個人就寫了「前男友」,引起大家的好奇。因為通常分手後的男女朋友都會有不愉快的記憶,為什麼會想要感恩他?那個人認為,雖然跟前男友分手後確實很難過一段時間,但之後回想起來,自己因為這段感情有所成長,也因為分手的挫折讓自己更瞭解自己,更知道自己要得是什麼。很多人在有了一定年紀之後,回想過去難免會對以前的年少輕狂感到歉意,年輕時總是會有考慮不周或是做了傻事,也因此有一些人際或情感上的挫折。但事過境遷後再回首往事,多少會感謝當時曾經共同走過的人,畢竟他也曾在你生命中留下好幾頁的紀錄。
不過要注意的是,「逆境可見之恩」雖然是挫折後會發生的,但是還是得要度過之後才會有哦!不要還在挫折的痛苦當中要人去想想會有感恩之心,那就太殘忍了。
永懷「感恩」之心的方法
既然我們談了感恩的好處,也說明了三種不同的感恩之後,那「感恩」要怎麼練習呢?
其實兩種練習感恩方法剛剛都有稍微提到過。第一種、也是我們最推薦的,就是練習寫「感恩日記」。每一天都想一下今天發生了什麼覺得感恩的事,不用很大、不用想說是遇到了什麼貴人,只要有一件你覺得不錯、覺得很開心的一件好事、讓你心懷感恩的,就把它寫下來。只要持續寫「感恩日記」,你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夠發現你的生活周遭其實充滿了許多好事,充滿了許多值得感恩的事,如此一來,你也就會越來越變成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
要提醒大家注意一個原則:感恩日記要保持新鮮感。換句話說,你不能每一天感恩的事件都寫一樣(像是每天都寫:感恩我今天可以起床、感恩我今天可以吃到早餐、感恩我今天可以正常的工作);如果每天都寫一樣的話,感恩的情緒就會漸漸的變弱。所以保持新鮮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你可以今天你想的都是跟工作相關的感恩,明天想的都是跟家庭、家人相關的事;或者方式可以改變,有的時候用寫日記,有的時候就寫臉書、拍照、講話等等。當每一天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紀錄、表達想要感恩的內容,持續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你想感恩的事情就越來越多了。
第二種,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感恩拜訪」。你可以想一個想要感恩的對象,然後找到他,並實際的把內容說出來,我們也很推薦這種作法。大家平常可能很少去表達對於你的太太、先生或對孩子、爸爸媽媽的謝意,這時候就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來感謝他們。先大致上在紙上寫下想要對他說的話、感謝他的原因;先記錄下來是因為我們常在面對面的時候講不出來,特別是華人通常不擅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當你擬好了信,在對方面前只要把信唸出來就好,這樣子才不會太困難。相信你嘗試一次之後,就會發現這是非常感動的事;而聽到你感謝的人一定也會非常地感動。研究發現,這樣做過一次以後,感恩的情懷會持續地非常久。上述兩種是我們最常用的練習感恩的方法,大家可以考慮看看自己比較想要嘗試哪一種。
感恩的力量
最後,我想要跟大家聊聊感恩的力量。
我很常到各地去演講,演講之後最讓我最感動的其實不是演講單位給我的鐘點費,而是參與講座、工作坊的人事後告訴我:「謝謝你,因為聽那你那一場演講,讓我我本來非常憂鬱的心情好了起來」、「謝謝老師,因為你的演講內容讓我更堅定、更清楚我想要追尋的方向是什麼」。每每在講座後收到聽眾的回饋,都會讓我非常感動,更有動力去做下一次的分享。所以表達「感恩」,會成為社會上一個正向的力量,因為當你鼓舞另外一個人繼續做他所做的正確的事,他會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深入。如果我們社會上每一個都能夠多發揮感恩的話,那麼,感恩的力量,將會讓我們群體越來越往正面的方向走。
我是和大家聊聊人天使面的蔡宇哲,下週將由負責人內心黑暗面的戴伸峰(小惡魔),來跟聊聊為什麼會有一些人跟社會格格不入,不會有公平信念卻常會有一些造成大眾困擾的反社會行為。下週五早上六點再見。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