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熱潮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上週三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鮑威爾在眾議院作證,主軸是聯準會是否降息,但是眾議員們連番逼問鮑威爾對於「基本時薪調升法」(Raise the Wage Act)的看法,美國目前的最低時薪是每小時7.25美元(約新台幣225元),國會議員提案在2025年前,倍增到每小時15美元。面對明年的總統大選,調升基本時薪的法案幾乎成為共識。
然而,鮑威爾在議員的逼問下卻不斷回答:「調高基本時薪,會增加一部分勞工的收入,卻也會造成另一部分勞工的失業」,中央銀行都是經濟專家,「薪資」也是總體經濟學最基本的課題,鮑威爾面對這個議題卻非常謹慎,不願表態。
運用勞動法規強迫加薪的政策,蔡英文政府是領跑者,她上任後勞工最低薪資累計調幅15.4%,遠遠超過經濟成長率,也遠高於上市公司的平均獲利增長,這是政府的終極手段,強迫資方以及納稅人犧牲,來滿足基層勞工與公務員的調薪需求。不過,蔡政府調薪幅度還算溫和,韓國從16年到18年狂拉最低時薪,3年累計升幅高達38%,結果韓國去年失業人口驟增到113萬人,創下1999年以來的新高,剛好應驗了鮑威爾所說,一部人加薪、卻也會造成勞工失業增加的證詞。
另外一個挑戰就是錢從哪裡來,行政院估算,軍公教調薪3%會增加215億元人事費用,而企業因應勞工基本薪資調整的「適法成本」,今年就高達142.61億元。企業主沒有選擇,只能依法調升,或是減少雇員人數來因應;妙的是六都的市長、主計官員一面異口同聲說「體恤公務人員辛勞」,另一面卻都說「地方財政困難」「希望中央能就該筆人事費用給予補助」,高雄市更喊出要中央政府「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的韓國瑜金句,「補助愈多愈好,中央全額補助最好」,大家都贊成加薪,但是沒人願意出錢。
貧富差距拉大,基層人員加薪是政治正確的世界潮流,今年台裔的美國總統候選人楊安澤,甚至喊出政府發給每人每月1,000美元的自由津貼,不過,大家都必須記得薪資增長一定有副作用,通貨膨脹、失業、政府與企業債務上升都是必然發生的風險。加薪當然是好事,卻不能暴衝,這是政府干預勞動市場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