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灣電影產業環境不比國外,陳新發坦言,「以前因為資源有限,很多時候都是土法煉鋼,做質感工作,往往是美術提供一個影像,我就複製這個影像,對這個時間軸、流程等,無法多加闡述。我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經費,慢慢雕琢一件事情。一方面大環境不給我們時間、經費去做這個,二方面則是當時自己對影像的了解也不到那種程度。」但是參與《賽德克·巴萊》,與日本團隊合作,激起陳新發改進的動力。
為了加強專業,陳新發與阿榮片廠老闆林添貴一起測試包含ALEXA、SONY等五種品牌的攝影機,觀察不同機器在同一環境下的光影顏色差異。此後只要知道導演選擇哪種攝影機,就可因應做出適合的質感顏色。「比如SONY解析度強,連灰塵中的綠色元素都容易跑出來,所以質感顏色要小心修掉綠色;ALEXA比較柔和、具電影感,可以放手去做想要的柔和感。」
以往台灣影視界都將質感工作視為執行美術下的附屬,由美術助理負責,沒有獨立出來,直到《賽德克·巴萊》開始受重視,並在李安來台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時,才設有「質感組」。此後,質感部分可以單獨編列預算,成為業界認同的專門工作。
雖然有幸加入好萊塢等級的《少年PI》,陳新發卻面臨近乎打掉重練的衝擊。該片藝術總監大衛葛魯曼(David Gropman)帶領的質感班底,無論工作效率、技術、視野、經驗值都刺激到陳新發。「我原本不認輸,但不認輸不代表會贏人家,重點是要改變自己。你必須學習他們,這不是認輸、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