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2 08:00 臺北時間

【中印流血衝突】喜馬拉雅邊境的對峙 為何對中國風險更高?

mm-logo
文化
中印軍方日前在喜馬拉雅邊境爆發流血衝突,雙方宣稱未開槍,但至少造成印度20名軍人喪生。(截自greatgameindia)
中印軍方日前在喜馬拉雅邊境爆發流血衝突,雙方宣稱未開槍,但至少造成印度20名軍人喪生。(截自greatgameindia)
中國和印度在喜馬拉雅的邊境對峙了45年,日前卻爆發了據信是當地第一次的軍事衝突,急遽拉高了緊張局勢。
《金融時報》在社論中表示,中印兩國是21世紀兩個崛起中的超級強權,都擁有核武,人口合計更達全球人口的40%,一旦發生任何衝突都可能具有全球性的影響。
15日晚間,中印軍隊在喜馬拉雅邊界地帶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衝突,45年來,這裡一向是雙方領土爭議的熱點。
中方指控印度軍隊兩度跨越邊界,「挑釁並攻擊中方人員」,衝突造成至少20位印度軍人死亡,中方暫無傷亡傳出,雙方堅持沒有開一槍一砲,赤手空拳或用附有尖刺的鐵棒(狼牙棒)和石頭互毆。
事發後,北京和新德里當局似乎都急著降溫,金融時報指出,若外交官可以介入,印度和中國應該能恢復昔日緊繃但基本平和的對峙。
但儘管雙方都希望和平解決爭端,在雙方領導人都走民族主義路線、怕在支持者面前丟臉的情況下,如何找出一個妥協方案讓彼此都有台階下,或許沒那麼容易。
金融時報認為,比起印度,中國的軍事更現代化,經濟規模更是印度的4倍大,但長期而言,如果中國和印度敵意升高,對中國或許更不利。
主要是因為過去20年來,中國日益壯大,北京當局以「和平崛起」的口號,努力沖淡外界的疑懼,試圖說服鄰國與其他強國,中國的崛起會創造雙贏局面,在這個由貿易、經濟和全球化主導的年代,其他國家沒理由懼怕中國。
可是,眼前的局勢是,美中關係正急遽生變,川普政府對中國越來越敵視、日本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崛起又驚又懼、中澳關係又在疫情中大幅惡化,但印度反而力抗這股趨勢,去年10月,習近平和莫迪舉行了非正式峰會,雙方同意促進「文明的「交流互鑒(借鑒學習)」,莫迪則提及「兩國進入合作的新紀元」。
然而,日前的擦槍走火已讓印度的反中人士聲量加大,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很可能會讓兩國努力營造出的友善氛圍消散,對中國的經濟和戰略都會有影響。
經濟上,莫迪可能走回頭路,停止和中國建構更緊密的連結,並削減對北京的依賴;戰略上,印度可能會加深和美、日、澳的軍事合作,讓中國被敵對勢力包圍。不過中國試圖和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緬甸和尼泊爾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同樣讓印度擔心遭到圍堵。

合縱連橫

國際政治講究合縱連橫,印度的世仇巴基斯坦轉向中國尋求救濟、貿易和外交支援,顧不得同為伊斯蘭的維吾爾族遭受北京當局壓迫。巴基斯坦也是北京「一帶一路」投資計劃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華爾街日報的國際事務專欄作家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撰文指出,中印關係的發展,美國的策士們也正焦急觀望中。
在美中走向冷戰,並把南亞次大陸捲入之際,米德分析,印度若發展成為富裕的民主強國,將有助於收斂中國的霸權野心,並大幅抵銷中國在中亞、東南亞和非洲的影響力。
一旦印度蛻變成民主的經濟強國,還可向世人展示,無須放棄自由,也可以享受繁榮。然而,即使許多企業試圖把供應鏈轉出中國,印度殘破的基礎建設、落伍的土地和勞動法規,加上貪腐橫行,讓它吸引外資的能力受限。
米德指出,在冷戰時期,促進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復甦是美國防堵蘇聯的一大關鍵,對現在的美國來說,幫助印度提高經濟成長率,拉近與中國的差距,應該是首要外交目標之一。
當年美國在冷戰中最大的勝利,就是協助民主政體變得富庶,同時也促進自己的安全和繁榮,米德認為,目前是美國重拾這策略的最好時刻,印度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