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若是進一步比較這兩個國家的首都和商業重鎮──南韓首爾與日本東京──兩者間的勝算,首爾又屈居下風。
「這兩個城市相互比較,首爾又更差了一些。南韓整體經濟規模比日本小,而我們的金融法規又不像新加坡那麼自由,」南韓延世大學的經濟系教授Sung Tae-yoon認為。
「目前這狀況,很難說服外界選擇南韓來取代香港,除非改善法規與投資環境。」
南韓執政者很早就描繪出了他們的金融大夢,早在2003年,南韓當局就發布所謂的「三階段東北亞金融中心戰略」,先後以釜山和首爾為重點發展城市;就在上個月,南韓的相關主管機關又宣了最新的東北亞金融樞紐打造計畫,研擬在法規上逐步開放、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金融架構,並進一步對首爾和釜山兩地提供行政協助,多管齊下,吸引外商進駐。
首爾市府不久前宣布,將對前來設點並雇用10名以上員工的外商企業提供10億韓圜,相當於台幣250萬的獎勵金,以補貼外企落地時在設備採購、人員薪資,和翻譯諮詢上的營運支出。
事實上,已連任2屆的首爾市長朴元淳對於打造首爾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在任內可謂不遺餘力,曾主張大刀闊斧都市更新,將有「南韓華爾街」之稱的汝矣島老舊公寓全部拆除,改建為新穎的商業大樓,同時釋出空地闢建公園綠地,改善市容,以營造國際級金融都會形象。
但這些「硬體」建設,實際上對於跨國金融業者在選擇落腳地點時的考量上,遠不及一個城市的「軟體」條件──金融自由度、透明度、勞工法令彈性等──來得更重要。
「就外國金融業者的角度而言,南韓政府真正應該努力的是取消外匯管制,讓韓圜可以自由兌換其他貨幣,」英商證券公司高級主管Hank Morris認為。
「曾經有個資產管理公司的主管告訴我,在南韓,他的分公司經手約40億美金資產,每年都須要向政府遞交四千多份報告;反觀他們在日本的分公司,掌管高達400億美金資產,每年卻只要繳1,000份報告,」Morris說。
「在我看來,外商不但對於進駐南韓興趣缺缺,甚至連那些已在這裡設點的,現在都想要頂讓出售,一走了之。」
資料來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sia Times, The Inqui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