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廷表示,接到《無聲》的劇本時覺得很踏實,因為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讓他更有種使命感,可以藉影片喚起各界對社會議題的關注。為了學手語,他花了1、2個月,每週上2堂手語課,從最基本的手勢學起。「先學一些基本手勢,開發你的手指靈活度,使後來可以順暢的打出手語。」
練習一陣子之後,劉冠廷感覺到手語的情緒與節奏,越來越順。他說,可能與自己的表演背景有關,比一般人更擅長肢體動作的表達,尤其手語打久了,當動作已經習慣,好像自然會有一種東西在其中流動。
熟練後,劉冠廷在表演時常提出他的意見。例如:一般啟聰學校聽人老師與學生溝通時,會一邊說話、一邊比手語。但拍調查戲的時候,劉冠廷卻認為,一般聾人彼此比手語時,不會講話。而他扮演的老師是站在聾人學生的立場,所以和學生溝通時,他希望只比手語、不另外開口講話。
導演柯貞年笑說,剛開始聽到劉冠廷的建議,還以為是他偷懶不想講話,後來真的覺得他有在做功課。柯貞年還問他,「你演戲時不講話,只能打手語,會不會很難?」結果他說,「不會,反而更有意識。因為你更專注的跟對方交流。他們也是這樣打回來,不是用聽、是用看、用感覺,會有一種不同於講話的交流。」
劉冠廷還透露,有一次他問老師,聽人有時自言自語、或發呆想事情,腦子裡會有一些文字或聲音在跑。聾人腦子裡跑的是什麼?老師說,「畫面,很多畫面。」那一刻,讓劉冠廷覺得自己問出這個問題實在滿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