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全台流行的改名活動,在國內引發諸多討論。許多衛道人士紛紛憂心表示,台灣年輕人沒救了,區區的鮭魚壽司就讓他們把父母給的名字給改掉。有人則認為這家店家實在很聰明,用非常小的成本來達到幾倍以上的廣告效益。有人則站在戶政人員的角度來譴責這些年輕人貪小便宜,認為他們隨隨便便改名,增加了公務人員的工作量及困擾。
以上這些批評角度都有其道理,不過,他們可能都誤解了時下台灣的年輕人。當然,我們的立場絕對不是鼓勵年輕人貪小便宜,我們想表達的是,台灣社會應該透過這場「鮭魚之亂」,來好好了解時下年輕人的想法與本質。
沒有年輕人的名字裡面會有「鮭魚」,這是一個常識,也是整件事情最核心、最關鍵的部分。壽司店家當然也知道這道理,所以,他們在推這個促銷活動的時候,一定也評估過,損失不會太慘重。重點來了,台灣的年輕人有一個特色,只要你敢玩,他們就奉陪到底。店家敢這樣推,他們就敢這樣改。何況,台灣的制度是容許他們吃完壽司之後再把名字改回來。所以,到底是店家在玩台灣的年輕人,還是台灣的年輕人在玩店家,答案並不見得一定是前者。事實上,他們是用一種奇妙的方法在玩這個體制,他們在享受一種人生中小小的瘋狂,這種瘋狂是制度允許,風險也可控管,他們玩的不只是資本主義的體制,還有現代國家的姓名體制。
再來,從這次的改名活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這些改名的年輕人不只在改名,他們還在玩創意。從「同鮭魚盡」到「蔣公看鮭魚逆流而上」,在改名配合商家活動的同時,他們還在新的名字中發揮幽默感、注入創意。他們敢把改過的名字讓大家知道,目的不外是搏君一笑,讓自己紅個2天。對網路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再也沒有什麼比用幽默的方式來告訴大家他們不在乎體制,更吸引人的事了。
在鮭魚之亂的7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3月18日,台灣的年輕人衝進了立法院。所以,台灣的大人們,請放心吧,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