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國際政治恩庇侍從主義的一環,誰生產疫苗,誰購買疫苗,誰接受疫苗,其實早就寫在國際的權力關係中了。做疫苗是大國的事,其他國家也只能拿錢排隊。在疫情蔓延、社會動盪、人命關天的時刻中,國家(state)會變得非常脆弱,尤其是台灣。
蔡政府深知這個道理,於是投注心力研發台灣自己的國產疫苗,這個動作本身是非常正確的,它讓台灣不必有求於人。無奈國產疫苗的研發速度跑得沒有病毒快,在它們問世之前,台灣的防疫系統就被瓦解了。確診數暴增,人心惶惶,陳時中的新名詞「校正回歸」更引起議論。
中央政府公信力下滑的結果就是地方群雄並起,雙北市長找到機會便見縫插針,一下子封城,一下子砲打中央。不只各方諸侯想從亂世中異軍突起,民間強而有力的人士,也開始透過關係試圖取得疫苗。這些現象都反映一個事實,中央防疫指揮官的權威受損,它變成一個可以被各方挑戰的東西。
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當然想把疫苗送來台灣,因為他們送過來的不只疫苗,還是一種權力關係,一種被祖國老大哥庇護的權力關係。台灣最脆弱的時候,總是會有中國的影子。中國最想扮演的角色就是台灣的救世主,這些年來,兩岸關係的惡化,讓他們在這個想法上一直受挫,而疫苗則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搞台灣民族主義出身的民進黨,當然看得懂中國在項莊舞劍。短時間內如果台灣沒有疫苗入袋,染疫死亡的人數又攀升,蔡政府恐怕很難擋下中國疫苗的推銷。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四面楚歌的蔡政府只好求助另一個老大哥。果不其然,美國一聲令下,十五萬劑莫德納疫苗很快地就送過來。
跟誰買疫苗其實是國際關係中的一環,它反映了這幾年下來政治經濟結盟的既有路線。購買歐美疫苗、拒絕中國疫苗、加速國產疫苗,這是蔡政府可以辨識的疫苗政治學。這套思維不能說它錯。然而,最終檢驗它的標準絕對不是政治正確或是民族主義,而是國內的疫情。如果一個月後,疫情還是沒有緩和的趨勢,疫苗也依然沒有到位,蔡政府的這套疫苗政治學恐怕很難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