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往下看美麗的航空站,恭喜大家成功建造這麼美麗的東西。」
7月11日,英國億萬富豪、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搭乘自家太空船團結號飛上太空與大氣的交界處,成為全球實現太空旅行的第一人,這短短5分鐘的直播畫面,卻為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劃下新篇章。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也在10天後,坐著自家航太公司藍源(Blue Origin)的太空飛船一圓太空旅行夢。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微軟創辦人比爾蓋斯(Bill Gates)、臉書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隨著一位又一位科技大佬、富商富豪們,不約而同地將投資觸角延伸到太空產業,這場競賽開始白熱化。
但是,相較娛樂性十足的太空旅行,整個金融市場更關心的,是占據太空經濟絕大多數產值的衛星產業。
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太空經濟產值約3,713億美元,其中衛星相關產業的產值大概占了近74%。而包括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等研究機構都樂觀預估,隨著2015年由馬斯克(Elon Mask)成立的Space X領軍與貝佐斯帶頭的Blue Origin等相繼投入低軌衛星(LEO)產業,衛星產業產值未來10年的發展,將以兩位數的成長幅度持續向上。
「這是企業第一次思考,太空產業如何不只做B2B的生意,也可以找出B2C的商業模式,而低軌衛星有機會實現這個夢想。」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說道。
綜觀全球,目前積極布局低軌衛星的「大型玩家」大概有4位:SpaceX星鏈(Starlink)計畫、英國及印度共同支持的OneWeb、亞馬遜(Amazon)Kulper計畫,以及加拿大業者TELESAT的Telesat Leo計畫。一位不願意具名的衛星產業相關業者透露,未來的太空或許容不下太多低軌衛星業者的生存空間,贏者全拿可能是產業最終的發展結果。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呂珮如分析,SpaceX無疑是業界領頭羊,也是目前發展最快的業者,目標將發射近1.2萬顆低軌衛星。截至目前,已登天的衛星數量超過1,800顆,勉強可覆蓋全球一些主要區域。
其次,則是OneWeb。自2020年因疫情宣告破產後,卻因低軌衛星寬頻通訊業務被看好,外界紛紛出手搶奪併購權,最終由英國政府聯手擁有全球第3大電信版圖的印度財團巴帝全球(Bharti)一齊標下,目前已發射近200顆衛星。
至於亞馬遜的Kulper計畫以及加拿大業者TELESAT,兩者則動作稍顯緩慢,似乎不急著搶奪「第一」,反倒計畫長遠地與其他服務結合,慢慢進行測試。
呂珮如說,若把目光放回亞洲,韓國則有全國前10大企業韓華集團撐場,旗下的「韓華系統」計畫預計將於2030年底前,發射2,000顆低軌衛星;中國則是以中央企業主導,其中中國衛星網路集團霸氣宣布,預計發射高達12,992顆衛星,硬是把星鏈計畫比下去。
可以見得,如今的衛星之爭,不僅僅是富商巨頭們的商業投資角力,更是一場將通訊技術從「平面」拉到「立體」,強國間新一局的科技角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