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科技業的未來發展,我是帶著期待,也有些許的擔心。所以希望提出十字建言給大家參考。那就是要培養、要蒐集、要分散、要連結、要反省。」17日趁著參加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政策白皮書線上分享會的機會,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語重心長的說。
這次受到玉山科協的邀請與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對談,向來對台灣科技業轉型有一套想法的童子賢,用十字箴言說明自己對於台灣科技業發展的觀察與期待。
首先童子賢提到「要培養」,就是要培養人才和創意,更說台灣需要良好的創新與創業環境,他還舉例了護國神山為例,儘管台積電是台灣公司,就業、領導主管決策都在台灣,但8成股權卻掌握在外資手裡,為何一開始沒有辦法搜集台灣資金,最後八成是外資?這不是台積電的問題,因為資金有腳自己會跑。
所以童子賢提出第二點就是「要蒐集」,包含資金、專利、水電等,台灣要懂得蒐集有用的資金,為產業界帶來發展機會。「因為資金長腳,會流動,有頭腦也會判斷。」童子賢說。就像台灣的水、電條件已不像30年前,台灣豐沛的資金會流向何處,應該經由有效的金融環境,創造有效率的資金運用。
此外童子賢也認為,台灣太集中在半導體,太依賴高科技業與製造業,所以應該「要分散」,「如果服務業未來10年沒有辦法為年輕人創造就業與舞台,其薪資要大幅提高是沒有指望,國際先進文明國家,製造業僅佔GDP2到4成,服務業佔5到6成,農牧礦業不到1成,如果佔5到6成的服務業都沒有國際競爭力,不但經濟成長有隱憂,年輕人發揮舞台也有隱憂。」童子賢憂心。
「你看現在外送平台滿街跑,速食業、百貨業知名品牌都不是台灣的,但台灣電腦、手機、零組件製造能力這麼強,但服務業創新、引進資金做不來,就是因為台灣產業不夠分散。」童子賢點出關鍵。
不只分散產業發展,他認為製造基地也要分散。過去幾年,不只中美貿易戰造成製造基地轉移,中國大陸國民所得變高,也對製造業長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但這非一朝一夕達成,未來製造業分散過程,少則3~5年、多則7~8年時間,其中東南亞與印度會是分散供應鏈的新基地。
談到供應鏈分散,讓童子賢想到了台灣另一大問題,就是台灣出國留學人數大不如前,造成國際連結不足,所以提出「要連結。」童子賢還舉了施崇棠與李焜耀等前輩為例,當年科技業起飛的年代,很多同學都在矽谷開同學會,讓台美兩地連結成為台灣半導體飛速成長隱形力量,但到4G、5G等智慧手機崛起、以及電商與網路等新商機,台灣卻變成了失落的年代。
現在不但要連結與中國武漢、上海等製造基地,更要連結電動車關鍵技術、人才、專利。童子賢更提出二個「東」要注意!分別是「東歐、東南亞」,未來將是國際產業人才的新來源。他還以矽谷的繁榮就是依賴多元、多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創新所創造出來的結果,「台灣未來面對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有廣大的人才腹地,應提供優惠、友善、寬容的法令才對。」
最後他也提出台灣「要反省」的部分,童子賢強調,台灣是不是還要繼續重製造、輕服務?「台灣在科技業做得很成功,但在服務業卻是外商的天下,吃外商作的速食,用外商開的銀行,看美國的電影,上千億的台灣服務業大餅都給外國業者,如果台灣繼續重壓科技業,可能可以多創造一個林百里、徐世昌和童子賢,這樣的差別是產業從95分變成96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