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日本、中國,很多動畫或電視劇都會改編漫畫、遊戲,嘗試做不同的內容。」相較起來,戴丞峰認為台灣近年許多具有故事力的影視作品,像是公視《通靈少女》《天橋上的魔術師》等,「往往是播出後聲量很高,播完後聲量就沒了,比較可惜一些。」
戴丞峰以日本的《寶可夢》為例,1996年任天堂剛推出遊戲時銷量並不出色,但幾個月後問世的漫畫成功打進學生族群,又回過頭帶動遊戲銷售,加上後續的動畫化及周邊商品,聲量互相拉抬,才變成現今橫跨各媒體的作品。這次《妖果小學堂》在動畫未正式上映前,就先授權開發遊戲《臺灣妖果》,也是希望能達到類似效應。
戴丞峰建議也可觀察播出後的狀況,「假如播出後很受歡迎、聲量大好,也可以趕快評估授權做其他衍生內容。」他再舉例,像是公視剛播畢的《勇者動畫系列》,就很適合改編遊戲,「如果能拉住已開發的客群,把聲量延續下去,後續或許能創造更多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