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學時期念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那時對影像很有興趣,常參加電影社、話劇社等相關活動,也舉辦過小型影展。他記得大二那年,美術系有一台比較好的投影設備,電影社的社長為了播映紀錄片而請楊力州接洽商借。
楊力州問:「為什麼要放紀錄片?第1、很難看,第2、中間不管睡多久都看得懂,很無聊。」可是社長跟他說,導演會出席放映活動,這對楊力州而言是很大的夢幻,「我很興奮,因為不知導演長怎樣,那時就幫忙借。」
那部片是吳乙峰執導《月亮的小孩》,原本楊力州不抱期望,「那天是滿場,我站在後門邊,心想若沒搞頭就溜走,對導演和社長比較不會不好意思。」沒想到他竟站在門邊把整部片看完,「很難想像事隔多年,我竟然在電影行業拍攝紀錄片。」
多年後楊力州與那位電影社社長相遇,開玩笑說:「都是你,跑來跟我借設備,害我一直在這個領域,如果活不下去你要養我一輩子。」他口中的電影社社長,就是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
楊力州退伍後第一份工作,是在母校復興商工教書。為了留下紀錄,他常帶著一台VHS攝影機,拍攝學校的拔河、軍歌比賽等,「而且我把畫素描水彩的過程拍下來,就不用示範那麼多次,讓學生去看錄影帶就好。」
雖然他只教兩年就離開,有些學生從16歲起便成為他拍攝的對象,一拍20多年,他與這些學生的關係緊密,至今仍常相約去KTV唱歌。當中有一位被楊力州退學,後來加入黑社會並一路做到要職,只要楊力州推出新片就會包場力挺。明明手下只有3、40人,卻包場1、200個座位的影廳。
楊力州非常感動,每次都出席映後座談,且會提早十幾分鐘抵達影廳,「看到小弟睡成一片。」楊力州的學生看到他入場便大聲喊:「全部給我起來!」甚至要求他們問問題,「是全台灣唯一會看紀錄片的黑道。」
上述多年累積的影像素材,意外成為楊力州與麻吉砥加電影公司共同籌備劇情片《哥兒們》的靈感來源,有朝一日將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