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維君說:「台灣一直以來,會中的案子幾乎都與愛情有關,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或《我的少女時代》等。但不能只做校園愛情,要做多元的作品,例如以霸凌為題材,但加一點愛情故事。若是作品沒有愛情元素,就要選擇製作能輸出到其他國家的題材。」
她以《月老》為例,該片除了愛情故事,也涉及陰間的概念和生命觀,特效與美術有一定水準。除了在台灣創下亮眼票房,也進軍海外市場,包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及日本等。
盧維君赴麻吉砥加任職後,積極開發影視內容。例如購買IP作品,於2019年買下作家瑪琪朵的小說《最後的再見》影視授權,目前電影劇本已進入分場階段,影集也正在進行,預計先推出電影,於今年下半年開拍。
她也和團隊開發新題材,做法大致分為2種:盧維君想到不錯的點子,會與她欣賞的小說家合作,請對方自由發揮寫出作品,再視情況拍成電影或影集。另一種做法則是針對某個故事概念,邀請編劇一起從源頭開發劇本。
她強調,電影或影集都可以做得很在地,但在地也要國際化,才能像韓國影視作品一樣征服國際。她的目標是把作品推向國際市場,才有資源做更大型的案子。
觀察台灣影視環境,盧維君認為,做電影很辛苦,但最辛苦的是投資方,要耐得住性子等作品完成。例如《月老》投入的資金龐大,她身為企劃案的發起人壓力不小,除了對所有投資方和麻吉砥加的老闆黃立成負責,也要為劇組擋掉不同意見。譬如投資方希望電影早點上映,但做特效需要時間,此時她就會出面幫特效公司爭取,該片獲去年金馬獎最佳視覺特效。
她說:「在影視產業,只要有做案子,至少就有希望。即使不是每部電影都能賺錢,但公司可以經營下去,如此你和合作的團隊才有機會,包括新演員,台灣真的很缺演員,需要培養新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