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7 05:58 臺北時間

侯導「影子兵團」助陣紀錄片 不擺拍、不設計捕捉日常

mm-logo
娛樂
《願未央》導演朱天文(左)訪問作家季季(中),右為攝影師姚宏易。(目宿媒體提供)
《願未央》導演朱天文(左)訪問作家季季(中),右為攝影師姚宏易。(目宿媒體提供)
以「文學朱家」為題材的紀錄片一分為二,上集《願未央》、下集《我記得》分別由朱天文與林俊頴執導。兩位小說家首次跨界導演紀錄片,正面迎接挑戰,監製侯孝賢的團隊則在製作執行上提供助力。
《願未央》《我記得》有些相互呼應的脈絡,曾擔任侯孝賢、蔡明亮等導演副導的製片林靜憶經驗豐富,知道上集傳主朱西甯、劉慕沙已逝,拍攝畫面可能受限,所以開始就確立「所有素材上集先用」的原則,下集傳主可隨時拍、場景也能靈活調動。有時一起出外景或訪問,因已有默契、清楚需求,拍得的內容不用另行分配。
拍攝過程中,朱天文形容攝影姚宏易等人組成的侯導團隊如「影子兵團」,因彼此相熟,總是安靜觀察、伺機而動,「你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開機,有時收工後還繼續在拍或收音。好比我在家穿著圍裙向他們介紹以前爸媽寫稿的地方時,他們已開機了。」日常即景、講話互動都在最自然的狀況中記錄下來。「侯導訓練的團隊,把劇情片的拍法用在紀錄片,恪守不擺拍、不設計,就是捕捉。」
拍攝團隊前往朱西甯出生地江蘇宿遷探訪,捕捉當地駱馬湖的景觀。(目宿媒體提供)
影片在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等地拍攝約半年後,朱天文、林俊頴分別與剪接師黃芝嘉、邱美惠合作整理素材,但兩組各自面臨關卡。
朱天文認為,她以小說家身分拍小說家紀錄片反而有盲點,「因自己是此中人,對以影像呈現或詮釋小說毫不在意、甚至覺得不必要,更側重拍人與生活反映出作品的背景。」影片前兩、三版,不斷有人提出「文學部分是否太少?」她才放入父親代表作《鐵漿》《八二三注》與未竟的遺作《華太平家傳》等,做為重要提示。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