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後,相關部會都動起來;其中,交通部已決定加速國內巴士(以下簡稱電巴)汰換腳步,力拚2030年前達成客運公車全面電動化、國產化目標。若能順利達標,估計台灣的電動巴士市場,可創造新台幣1,700億元的產值,吸引台灣電巴業者成運、華德動能(以下簡稱華德)及鴻華先進(以下簡稱鴻華)等大催油門。
成運總經理吳忠錫向本刊分析,美中關係緊張,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出現大幅改變,許多國家掀起「去中國化」浪潮,限制或拒絕購買中國商品;其中,又以美國最為明顯,從比亞迪退出美國市場即可看出端倪,而這剛好成為台灣進軍國際市場的利基點。
據Markets&Markets預估, 全球電巴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2年的112,000多輛成長到2027年的671,000多輛,年複合年成長率(CAGR)近43.1%。以一台電巴售價少則800、900萬元,多則破千萬元,商機破兆元。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協理高銘汶向本刊表示,他相當看好美國市場潛力。
據了解,有美國參議員在國會提出《兒童清潔通勤法》(Clean Commute for Kids Act),預計未來10年將投資250億美元在電動校車,大量汰換當地校車。目前,台灣已有車廠切入美國校車市場,主要提供零組件在當地進行組裝,包含馬達、軸承與智慧車電相關的電子系統,都是台灣的機會。
為協助成運、華德及鴻華等台廠「練兵」,台灣政府祭出「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補助」政策,大力推動電巴國產化,目標2030年可產出16,000輛MIT電巴。高銘汶表示,一輛電巴補助金額可能高達7成,這誘使整車廠力拚國產化。
華德暨車王電子董事長特別強調,政府補助對電巴發展影響不小。舉中國為例,今年1、2月中國新能源客車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幅度甚小,而且宇通等還出現衰退現象,這跟中國政府補助陸續減少、或準備停止頗有關聯。
吳忠錫直言,電巴每年的研發經費、材料與人員薪水非常可觀,若無政府補助,業者根本不敢投資,現在有政府支持,業者在台灣練兵,未來將有機會打世界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