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 05:58 臺北時間

【重返槍案教堂6】背負2子2千萬學費 龐大經濟壓力加深周文偉「被剝奪感」

mm-logo
人物
槍擊案後14天,日內瓦長老教會教堂前,仍不斷有人在鄭達志的照片前放花憑弔。
槍擊案後14天,日內瓦長老教會教堂前,仍不斷有人在鄭達志的照片前放花憑弔。
5月26日,黃德利驅車帶我們走訪拉古納伍茲村。這座位在教堂旁的社區,僅開放五十五歲以上的人申請入住,並設有高爾夫球場、游泳池及各種社團活動,是南加州知名的退休社區。社區占地近850公頃,區內馬路寬敞平坦、樹木筆直,一戶戶附有庭院的獨棟小屋整齊排列,像是電玩《模擬市民》裡的場景。
區內住戶告訴我們,目前約有400名台灣人住在這裡。我們接著來到鄰近的爾灣(Irvine),這裡是南加州房價最高的地段之一,每幾個街區即有商場,家戶都以車代步,「這邊不像洛杉磯會有遊民,因為他們根本走不到這裡。」

被剝奪感 不滿加重反社會

根據周文偉所登過的售屋廣告,他的房子多位於拉斯維加斯天堂市,在美國房仲的眼裡,這裡的犯罪率遠高於美國全國平均,房子地點不好,租金不高。
另一方面,周文偉的2個孩子,皆在美國念牙醫。美國牙醫是學士後學位,需4年完成,學費高昂,公立學校一年收費超過新台幣百萬元。若依周所稱未讓孩子申請學生貸款,則他需為2個孩子的教育付出近新台幣2千萬元。
周文偉將龐大經濟壓力和遭攻擊的經歷歸因於種族,在自傳中用了許多篇幅,批評美國對移民不友善。他申請到工作簽證及綠卡,卻稱因種族歧視找不到工作,連遭搶都領不到足額的失業補助,於美國的生活「受盡打壓、低三下四、忍氣吞聲、無奈到連吶喊都快發不出聲音。」劉文推測,周文偉的言論常帶有「剝奪感」,反映他在美國的遭遇,可能與美國種族平等主義有關。
5月27日,55歲的加州約巴林達(Yorba Linda)台裔市議員黃瑞雅(Peggy Huang),選在約巴林達社區中心與我們見面。約巴林達位於爾灣市北側,市民以白人為主,亞裔占比不到2成,7歲移民美國的黃瑞雅,是5席議員中唯一的亞裔代表,今年更將代表共和黨,參與加州法官選舉。
台裔二代議員黃瑞雅(圖),強調不認同凶手的極端行為,卻也坦言美國社會中仍有隱性的種族歧視。

隱性歧視 正激化民族衝突

黃瑞雅過去曾參加爾灣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槍擊案後成為教會與外界聯繫的窗口。她坦言,若說這次事件能帶來「那麼一點點的」正面幫助,即是美國社會的白人,能因此開始了解台灣和中國的差別:「美國的主流媒體,不重視中國跟台灣的新聞,我常被問是不是中國人?我說我是台灣來,他們以為你是講泰國,我說不是、他又問台灣在哪裡?…這次至少是一個機會,可以告訴大家,為什麼我們跟中國不一樣。」
黃瑞雅和父母在1960年代從台灣移民至聖荷西,儘管如今已在美國主流社會中站穩腳步,她仍對族群議題相當敏感,坦言美國社會仍存在不少隱性歧視。「我的二個女兒都在美國出生長大,還是常有人說,哇妳英文怎麼這麼棒?或是問我們從哪裡來?這意思就是不把我們當本地人。」
此外,2012年歐巴馬執政後,強調種族平等,主張按種族比例分配入學名額等資源,更讓黃瑞雅不滿。「我女兒GPA 4.8,以前要進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沒問題,現在反而進不去,因為學校說要考慮社會平等因素,減少亞洲人的數量。」黃瑞雅不滿地說:「這是一種齊頭式平等,當年我爸媽從台灣移民來美國,這裡也沒有給工作跟房子,都要自己工作努力賺錢才能得到,怎麼現在說我們都是有錢人?怪死了。」
劉文分析,在美國重視種族平等的概念下,部分華裔不滿努力未得到回報,民族主義反而因此滋長。「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時,很多微信群組在傳,19世紀華人幫美國人蓋鐵路,受盡苦難,現在(美國人)卻要支持黑人,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美國勞苦移民?如果他(周文偉)有加入類似群組,就會收到大量廣義以華人民族中心為主、充滿被剝奪感的訊息。」
周文偉對美國社會、台灣政治的不滿堆疊成殺機,最終奪去一條生命。黃瑞雅強調,自己某種程度能理解周文偉在美國社會下的移民感受,但並不認同凶手將這樣的不滿衍生為暴力:「要把歧視變成好的還是壞的結果,是個人的選擇。」

修法對話 讓仇恨無處棲身

劉文則提醒,除了討論周文偉個人的犯罪動機,此刻更應思考造成周文偉強烈被剝奪感的制度性原因。「華裔也是少數族裔,受到白人為主的霸權壓迫,在這樣的狀況下,更應該將不同的少數族裔,視為團結對抗種族暴力的同盟,才能走向長遠的種族平等。」
至於一般美國主流社會較不關注的台灣政治認同議題,劉文則認為,台灣人在美國只能不斷倡導台美人的身分認同,接觸不同族群,挑戰中共霸權;至於在台灣,面對中國跨海宣傳跟組織動員,除了可以考慮修「中共代理人法」,也應改善政治辯論方式,「不要只用仇恨語言討論統獨問題。」
5月29日星期天,逾百名教友出席禮拜,教堂門口,我們被熱情歡迎問候。得知我們前來採訪,眾人七嘴八舌地指引:「這是鄭醫生那天坐的地方」、「鄭醫生就是跑到這裡跟凶手扭打的。」
邱伸彥說,槍擊案發生隔週,出席禮拜的人反而比以往更多,原因是許多教友的小孩看到新聞,特地從外地趕來陪伴父母。一旁的柯京平看向鄭達志倒下的角落:「當時我站在凶手前面,應該是沒命了,但我居然都好好的。我也開始想,上帝安排鄭醫生先走,以後對我的影響,應該會很大,只是還不確定會是什麼。」
我們按著教友的描述,走過14天前周文偉抵達、藏匿、鎖門、開槍的路線,槍響為寧靜退休小鎮劃下的傷痕,如今已被交談、擁抱的人群覆蓋,一切如常。如檢察官史匹澤所說:「邪惡曾造訪這座教堂,但因為鄭達志,現在邪惡已被根除了。」
一切看起來沒有變,卻又有些事永遠不一樣了。我們走出教堂,路口轉角處,至今仍不斷有人擺花悼念鄭達志,花叢中,鄭達志穿著醫師袍、展現明朗笑容的照片醒目,一旁插著標語:「仇恨在這裡無處棲身(Hate has no home here)。」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