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2 05:58 臺北時間

國民黨高官之子投身共產革命 遭整肅家破人亡勞改23年

mm-logo
娛樂
結合記錄與重現的《癡》,在內容與形式上有突破性的表現,場景設計簡單卻如裝置藝術。(台北電影節提供)
結合記錄與重現的《癡》,在內容與形式上有突破性的表現,場景設計簡單卻如裝置藝術。(台北電影節提供)
具有畫家背景的中國導演邱炯炯,從2007年完成第一部紀錄片《大酒樓》開始,以親友為鏡頭前的主角,透過黑白影像記錄他們的身形、神采,年年有新作,活躍於中國獨立製片圈,並屢屢獲中國的獨立影像展選為年度十佳。
因為拍紀錄片,2008年起邱炯炯接觸到中國的獨立製片圈子。「那幾年是獨立影片的井噴期,獨立電影節也多,我每年會參加幾個電影節,大家聚會,一起較勁、討論,我尤其珍惜這種友誼。某種意義上,我們這不是一個行業,而是一幫同類,大家都在做一件滿奇妙的事,可能沒有更工業化的要求,卻在記錄生活、為時代寫作,在設備或專業技術上相互幫忙,我也受到幫助。」
2012年政治氣氛開始緊收,中國的獨立電影節紛紛消失。邱炯炯坦言,「之後大家都有些微妙的變化,有人堅持繼續做、有人考慮新出路。」但他後來的作品仍與當時的獨立製片圈人士合作,例如:《癡》的主要演員張新偉是獨立紀錄片導演、《椒麻堂會》男主角易思成則曾是獨立電影節「雲之南」紀錄影像展策展人。
邱炯炯2007年的第一部紀錄片《大酒樓》。(台北電影節提供)
2014年,邱炯炯結合記錄與重現的作品《癡》,在內容與形式上有突破性的表現。該片以異議作家張先癡自傳《格拉古軼事》出發,描述國民黨高官之子張先癡滿懷理想、背離父親投身共產革命,竟因反右運動被打入黑五類,在勞改營達23年。面對龐大的歷史訊息,從抗日、國共內戰、到中共建國後的整風運動,邱炯炯消化融會後,以演出為主、訪問為輔,完成有別國家大歷史觀點、虛實交錯的《癡》。
「當年中國有很多獨立影片將鏡頭對向被遮蔽的歷史與倖存者,但如果單純舉證,現在越來越方便,可有更便捷、有效的方法傳播,為什麼一定要做電影?我想突破紀錄片單純的舉證功能,所以用影像與聲音將時代、環境重新編碼,講述歷史的前因後果。」邱炯炯表示,「《癡》是導演的採訪筆記,劇情重現部分是接受與消化的過程,像是我的心得,所以我想用這種筆記一樣的電影反映歷史對我的作用,重而回饋給歷史、回饋給現實。」
★《鏡週刊》關心您:抽菸有害身心健康。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