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 13:58 臺北時間

【防火牆內的證言5】只有清醒和勇敢能保護自己⋯中國青年受訪完即失聯

mm-logo
人物
烏魯木齊火災隔日,當地政府在官方記者會上「路是通的,是他們不走;門沒鎖,是他們不跑」的發言引爆眾怒。(翻攝網路)
烏魯木齊火災隔日,當地政府在官方記者會上「路是通的,是他們不走;門沒鎖,是他們不跑」的發言引爆眾怒。(翻攝網路)
11月27日,雲南大理街頭,人們拎著狗、抱著吉他、手持白紙,走在街上高唱〈國際歌〉,像一場小嘉年華。現居雲南大理的小虎(化名),受訪時很謹慎:「我不能說很多。大陸對這事情還沒定性,如果我多說了一些,可能被定性成什麼境外勢力、分裂勢力,對大家都不好。」

連尊嚴都成奢侈 是過度防疫還是防人

小虎曾在北京、上海、中國其他一線城市工作。「我念書時,遇到一個很有良知的老師。雖然不敢直接說真相,但推薦了我幾本書和電影。」他從網路翻牆出去,看了婁燁執導的《頤和園》,這才知道歷史上有六四事件;他今年翻牆看了《時代革命》,才知香港反送中始末,「在這之前,我一直相信國內宣傳,以為香港暴徒無理取鬧,傷害(中國)國內警察。」
「我親身經歷上海3個月封控,真的非常慘。」他說起自身經歷,「當時我感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屈辱。一開始政府跟我們說只封3天,我們沒準備物資,封控時買菜特別貴,以前花(人民幣)幾十塊錢買得到的蔬菜,要賣到100、200元,我收到菜,竟發現上面貼著『某某機構援助上海』的貼紙,所以我就確定,這菜是被(不肖人士)轉賣掉的。」他解釋,外地捐助上海許多物資,但因政府管制,很多物資無法運輸、送不到市民手裡,「我們相信有貪腐的情況。有很多物資是被政府高價賣出去的。」
「我感覺過度防疫根本不是防疫,是防人。」他回憶,上海封控時,沒聽過有人死於疫情,倒目睹許多人死於封控,「有人被餓死,有人因方艙醫院條件惡劣而死,有人有長期慢性病,卻不被准許去醫院,還有人跳樓而死。」他又說,天天做核酸檢測,大家都很憤怒,「到後來,當尊嚴都變得奢侈的時候,大家已經十分疲憊,談不上憤怒了。有很多無辜的人犧牲、很多被餓死的人、很多暴力執法現象。」
「其實決定站出來,是每個有良知的人會做的選擇吧。大家都清楚我們正受迫害,被洗腦、被壓制。」小虎印象最深,見過一段網路影片,上海警方曾強行徵用一個小區作為方艙隔離點,「他們就都跪在地上,呼號著求警察說:求求你不要,求求你不要。那視頻讓我非常難受,因為我覺得,大家面對這種暴力,還只是跪著哭著求人,而不會自己站起來、拿起武器,捍衛自己權利。但從這幾天國內發生的事來看,還是挺讓人開心的,越來越多人知道,能保護他們自己的,只有自己的清醒和勇敢。」
小虎和夥伴們確實清醒。11月27晚間上街,在行動前達成一致訴求,大家希望歡樂一些,別把事情搞得太嚴重。「我們小步前進,該退就退。我們想規避風險,」他坦言:「盡量別弄得像北京、上海喊口號那樣,有針對性很強的標語…因為我們還是想保護自己。我們行動目的是想喚起身邊看到的人,反思自己受到壓迫,反思這幾個月發生的一切。」上街後幾日,他在街上看見特警巡邏,但不確定特警出現的原因;截稿前數日,我們再也沒聯繫上,中間友人輾轉告知,警方找上小虎,拍了他的身分證。

防疫被當維穩工具 習近平的兩手策略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觀察,北京陷入猶豫與兩難,「(封控)放了,國家防疫會有問題;不放,經濟越來越糟,人們不能出門,飯都吃不下,然後看著別人在踢世界盃。事情本質是大家被威脅到生計和人身自由,已經受不了,才有這場抗爭。」
海外華人發起於洛杉磯中國領事館前舉白紙、點蠟燭,悼念火災死難者,高喊「我們都是烏魯木齊」。(翻攝推特)
早在今年中旬,中國數名抗疫專家就主張抗防疫不能盲目一刀切、清零不能以犧牲人民生活作為代價。林宗弘觀察,漸進式開放,對中國經濟、社會開放都較好,「中共中央不可能不知道(應該解封)。但他們不這麼做,應是基於政治理由。」
面對疫情不同階段,政府該有不同對策。林宗弘指出,疫情剛爆發時,使用隔離手段是正常措施;但全球開放使用疫苗後,就應讓國外藥物、疫苗進到國內,這可加速各國的韌性和反彈,「否則,拖得越久,經濟和社會成本越大。」他舉例,中國今年面臨40年來失業率最高時期,PMI(製造業經理人指數)持續探底,GDP(國內生產毛額)下探40年低點,幾個指標都是前所未有的糟,是改革開放以來少見的重大衰退。中國經濟不僅來到習近平任內最糟時刻,甚至,比胡錦濤處理全球金融海嘯時期更糟,若繼續封控,一定持續衰退。」
「可是在中國,有好幾層政治顧慮,」他指出:「封控,可讓習近平的二十大順利過渡。不解封,對維穩很有幫助。因為你隨時可以封人家的碼,讓民眾健康碼變紅色黃色,不能移動、不准搭火車。」他觀察,防疫被當「維穩工具」,可能持續到明年中共兩會,「大家都預期,至少二十大後就該放鬆,可是沒有。(中共)希望能封則封,拖久一點,讓政治局勢更加緊縮。」另一層政治顧慮是,中共中央堅持國造疫苗,以民族主義干涉科學發展,這也導致清零困局。

既放鬆又鎮壓

「放鬆加上鎮壓,是最可能的路徑。」林宗弘指出,可預見的是,中共將祭出兩手策略,放寬防疫,同時持續以防疫為由,實施監控。直得注意的是,明年兩會前,部分被捕的參與運動者可能遭判刑,以達官方殺雞儆猴之效;這之中,可能有人被列「境外敵對勢力」,用以轉移群眾注意力。
雲南大理年輕人走上街頭,唱〈國際歌〉,與北京、上海相比,少了肅殺、多了歡樂氣氛。(翻攝網路)
「這場運動是否大幅削弱人們對當局權威的信任感?人們是否因此對習近平的領導產生質疑?」林宗弘觀察,群眾抗爭口號一致,直指中央,這值得後續關注。「這一次,所有人都認定這局面是最高層造成,把矛頭指向中央;不再是哪個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的問題,而是習近平的問題。」
流亡美國的中國人權律師、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滕彪也指出,近期的抗議事件嚴重打擊習近平的權力和威望,這顯示,習近平一手決定的動態清零、封控政策,完全不得人心。他亦判斷中共會祭出兩手策略,「首先鎮壓下去、平息下去,最重要手段就是抓人,用暴力方法把抗議人群驅散。」至於全國解封,滕彪認為發生機率極低,「這涉及習近平面子、共產黨合法性問題。習近平一手決定動態清零,如果因為民眾抗議就解除,對他來說,非常丟臉。」

新疆經驗的「再應用」

鎮壓手段之一是無差別查手機,許多人直接聯想到中共在新疆街頭攔路、搜查手機是否有「非法信息」,行之有年。滕彪說:「中共就是逐步積累這種經驗,把新疆模式擴展到別的省份。如果他們在各省市有需要,就把這種新疆經驗用上。」
「有人說,民眾抗議起不到效果,那就等於就沒有意義。這說法是很可笑的。」滕彪認為,中國民眾的抗議就算當下沒有任何實際成果,仍是有意義的:「讓很多人覺醒,看到抗爭的可能性。讓很多人明白過來,原來對情勢不滿的人,可以彼此相互知道、相互連接。克服恐懼,就是抗爭成果。」
滕彪認為,運動能走多遠,並不由發起的初衷決定,也不由最早上街的人決定,不由目前參與運動的人決定,而是更多人的聲援、支持、參與,運動就能持續,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如果中共不動用這麼多警力、不那麼殘酷,這場運動會非常自然走向民主運動,但是,現在很難。」滕彪坦言,「但是,如果大家都說『共黨太強大,抗議也沒用』,那就不會再有任何抗議了。中國只會有彭立發那樣的孤勇者。」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