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台灣鈣鈦礦產業從材料到設備建立自主供應鏈,陳來助除了創立台灣鈣鈦礦科技,結合勤友光電等設備商實際投入研發與生產,更於去年三月舉辦第一屆鈣鈦礦技術暨應用論壇,希望整合國內產學研多方資源,達到量產與應用加速落地。
相隔才九個月,第二屆鈣鈦礦技術暨應用論壇於去年12月中於清大舉辦,更因為邀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明人──日本學者宮坂力教授開場演講,吸引現場超過300位產學研各界人士聆聽,同場宣布「台灣鈣鈦礦研發及產業聯盟」正式成立。
陳來助也透過演講強調,能在短短一年內舉辦兩屆技術論壇,通常只有兩種人,不是瘋子就是傻子,自己可能兩者都是,這是因為台灣發展鈣鈦礦沒有理由缺席。
他並指出,全球為了在2050年邁向淨零碳排,唯有透過創新科技才能夠解決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正向來看,這些淨零科技都可稱為碳中和產業,也是未來卅年最夯的產業。
他並引用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最新發表的「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表示灣要向2050淨零排放的研發路徑,廖院長建議可利用五大科技,其中之一就是「高效太陽光電系統」,所謂的高校太陽能,就是研發高效率的太陽能模組技術,其中,鈣鈦礦跟矽晶的疊成就是透過科技取代土地很好的解決方案。
陳來助說明,台灣土地有限,這麼小的土地要發展再生能源,最大的問題是有無辦法找到下一個科技,從面積來看,一旦全部使用現在的矽晶太陽能,最多只能滿足到28GW,然而,透過鈣鈦礦可幫助矽晶太陽能吸收效率從現在21%至22%左右,進一步提升到33%,以台灣同樣面積來看,則可增加到42.6GW的再生能源,這才是朝向淨零最有效率的做法。
對於鈣鈦礦結合矽晶的潛力,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也在論壇現場表示,自己早從民國68年進入這產業,當是正值第二次能源危機帶動矽晶太陽能蓬勃需求,但為了讓太陽能轉換效率更好,中間其實也有各國陸續投入各式各樣的化新材料,最後都因穩定性問題無法商品化,如今,鈣鈦礦可以串疊矽晶助一臂之力,甚至未來可以疊加在更高效也成熟的Topcon(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與HJT(晶體矽異質結)HJT太陽能上面,讓他更加樂觀鈣鈦礦很有機會成為下一世代太陽能明日之星。
其實,碳中和需求也是商機,陳來助表示,現階段大家已知電動車、能源車將取代百年燃油車進入破壞式創新,但未來的新建築,也將因為導入「零碳建築」,可望衍生出大家想像不到的新商業模式。
陳來助說明,目前各國法令已在推動零碳建築,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85%建築都得走向零碳,所以不只是汽車產業走向新能源車,由於建築占全球大部分碳排高達30至40%,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他並舉台北101大樓為例,表示整個101大樓有一萬多片玻璃,這些玻璃的未來未來都可導入新的太陽能,也可以提高自供電的比例,就是鈣鈦礦頗具潛力的應用。
此外,他並強調,鈣鈦礦可以弱光發電,這個材料將有各種應用穿戴式的應用產生,包括電子標籤、電子相框,都是台灣很好著墨的利基,因為走向消費應用,生命週期也不需要跟一般矽晶太陽能電長達20多年來比擬。
加上鈣鈦礦技術已從實驗室1X1公分的小面積走向米級,陳來助預計2025年到2030年此一產業將進入應用創新期,也因此才會加速推動聯盟的成立,與國際大廠一起站上新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