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3 07:58 臺北時間

【鏡評】離岸風電遭遇逆風

mm-logo
時事
台灣風電產業遭遇逆風,建設進度遲延,發電併網目標延後。
台灣風電產業遭遇逆風,建設進度遲延,發電併網目標延後。
離岸風電從2013年啟動風場選商,到今年已進入第10年,更將是蔡英文政府留給台灣經濟與社會永續發展最大的政績。但是,距離蔡英文交棒只剩1年多,離岸風電產業卻遭遇強大逆風,大環境與小氣候都紛紛傳出警訊。先是率先衝入台灣海峽、來自丹麥的全球風電龍頭沃旭,在第3階段風場選商前夕宣布退出;接著,由日本最大的東京電力與中部電力組成的捷熱能源(JERA),出售台灣海鼎風電(Formosa 3)股權;而財務體質較弱的允能風場,則在去年傳出債務危機,與銀行團談判長達2個月,才達成股東增資的債務重組方案。
興建中的風場進度全面落後,是整個產業遭遇逆風的最佳證明,第2階段的9座風場,早在2020年起就應該陸續併網發電,至今卻只有丹麥沃旭的2座風場完成7成風機,以及海能完成47支風機,陸續併網發電;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爆發財務重組的允能則嚴重落後,而跟在後面的中鋼、台電、日本三井,還在茫茫大海中立樁。
台灣海峽是全球最佳的海上風力發電場,這是先天的優勢,不過,正如同所有蘊藏豐富礦藏與能源的國家,台灣還需逐步建立極為複雜、有彈性、且能不斷精進的現代化財務、製造、運輸與銷售機制,才能把老天爺賜予的能源轉化成穩定的產業。
台灣的風電產業遭遇逆風,有些是不可抗力的「天災風」,是政策規劃初期未能預料的變數,例如美國聯準會急速升息,使原本通過財務精算的風電公司財務回報率,因資金成本急遽上揚而陡降;同時,銀行資金成本上揚,也為必須啟用數百億元財務融資的風電案場帶來意外的困擾;又例如眾所周知台灣全面的投資熱潮,台積電等科技新廠興建,加上都會區危老重建,所有投資商都面臨缺工缺料、建設成本大增的挑戰。
有些逆風因素,則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人造風」,是政府推動海上風電產業設下的政策障礙,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國產化」要求,從零開始的風電國產化政策,初期曾經設定100%國產化的目標,後來雖下調至60%,但參與國產化的大多是中小企業,面臨動輒幾10億、幾百億元的投資,以及相對高門檻的技術,國際風電廠商必須「手把手」教會這些台灣黑手公司,如今國產化的出貨瓶頸,成為海上風電建設進度遲延、發電併網目標延後的絆腳石。
領導「韌性內閣」的行政院長陳建仁必須想出解方,目標很明確:面對現實、降低行政障礙、拆解爛尾危機,特別是要彈性降低政府「人造風」的政策障礙,與風場建設者共同分攤「天災風」的風險因素,讓嚴重落後的海上風電建設趕上目標,即時併網發電。
更新時間|2023.10.02 17:1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