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8 05:58 臺北時間

【日本名著變身台劇番外篇】歹徒call-in新聞台 宛如重現這樁社會案件

mm-logo
娛樂
《模仿犯》對媒體追逐新聞的亂象充滿評判。(Netflix提供)
《模仿犯》對媒體追逐新聞的亂象充滿評判。(Netflix提供)
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小說《模仿犯》,以多線敘事推展懸疑情節,人物鮮明同時反映社會變動,作品不但在日本暢銷賣破百萬本,在台灣也擁有廣大讀者,包括負責開發台劇劇本的內容總監何昕明、製作人湯昇榮都是粉絲。
何昕明提起首次閱讀《模仿犯》小說時,正值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業,許多同學出社會進入新聞行業,對書中「前畑滋子」從家庭主婦回歸當記者的心境,格外感同身受。
尤其,1990年代以後衛星電視陸續開放,從無線「老三台」進入百家爭鳴的年代,新聞台為了創造收視率,開始製作議題性新聞,書中對媒體追逐獨家新聞,渲染社會事件的現象多有著墨,「改編《模仿犯》時會想到當年的事,也延用當年許多想法。」何昕明說。
《模仿犯》原著小說書中,媒體追逐新聞對社會帶來的影響,讓湯昇榮(左)與何昕明(右)對很有感。
改編時融入台灣特有的電視call-in節目,劇中凶手打電話進新聞台挑釁,與新聞主播對談,讓觀眾聯想當年轟動社會的白曉燕命案;當年陳進興挾持南非武官,在官邸接受新聞主播戴忠仁call-out訪問後,開始各家電視台紛紛打去訪問,荒謬度前所未聞。
湯昇榮回憶:「那時很流行SNG車,新聞台為了與社會脈動貼近,隨時給觀眾最新訊息,給人暗潮洶湧的不安感,民眾都守在電視機前面看案情發展,好像隨時有事件會發生。」劇中媒體為爭搶收視率,扮演擾動社會氛圍的角色,充滿批判。
其實,湯昇榮製作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時,也曾融入對媒體的評判,此次加重力道;不幸的是,雖然是以90年代為背景的故事,卻充滿既視感:「call-in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記憶,有線電視新聞台大舉開放,社會問題叢生,媒體的推波助瀾值得省思。」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