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電祭出的內部碳定價機制並非首創,依據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在2021年調查報告,國際市值前500大的公司,已有一半採用此一作法來管理公司碳排,其中,電腦巨頭微軟(Microsoft)從2015年就開始實施,2019年也將金額調高為每公噸15美元,收費範圍涵蓋公司直接排放、企業供應鏈和價值鏈。
國內除了台達電,友達2021年也公告內部碳價為新台幣每噸1,099元(約30美元),比前年則增加25%,相對每度電可節省碳費成本0.55 元,但放眼國內國外企業,為何台達電的內部碳定價,價格如此高昂?
對此,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向本刊說明,企業內部碳定價,是一種很有效率的減碳做法,隨著每家企業的減碳策略不同,定價策略也不同,定價與效果或許會是正比,但誰高誰低,沒有絕對,甚至她認為,透過外部成本內部化來引導企業減碳,一旦績效超乎預期,未來需要買的碳權也會降低。
根據台達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指出,公司導入內部的碳費機制,是把全球製造廠區的減碳成本舉凡:法規罰金、排放交易價格、國際企業標竿案例及公司對再生能源、綠電購買涵蓋在內,最後算出的內碳價格每公噸300美元,也將接軌據聯合國的目標,要讓地球在2030年前控制在1.5度的升溫幅度。
台達電透過內部碳定價,去年徵收了近1億美元、約30億新台幣碳費,對比去年稅後純益369億元,員工不會唉唉叫嗎?對此,周志宏告訴本刊,這種制度反而讓各部門更正向把減碳化成績效行動,事實上,這筆收費也會用來做為同仁各種低碳創新方案的獎勵。
鄭楚忻也表示,內部碳定價會讓各部門過去只在意如何幫公司賺多少錢,轉成把減碳納入績效考量,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導採購部門去完成符合綠色採購決策。
她語重心長的呼籲,企業推動減碳,通常是減不下來的部分,才會去買碳權來抵換,碳權雖然是一種加速減碳導致的市場機制,現階段並不鼓勵企業濫用,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做起,才能脫碳。
周志宏也補充,為了響應減碳,現今企業紛紛申請加入國際公認的科學減碳目標SBTi,這項規定其實不接受企業單純買賣碳權來減碳,甚至最多只允許使用5%至10%的碳權進行補償達到碳中和,這已經代表「碳權」並非企業減碳主要的路徑,事實上,買碳權應該是企業減碳的最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