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2 10:11 臺北時間

【全民瘋碳權1】直球對決法人 華紙總座大喊:碳權沒那麼簡單!

mm-logo
財經理財
面對法人關切碳權對華紙的營運挹注,華紙總經理陳瑞和直接用股票做比喻,並加以區隔。(本刊資料照)
面對法人關切碳權對華紙的營運挹注,華紙總經理陳瑞和直接用股票做比喻,並加以區隔。(本刊資料照)
國內碳權交易所即將成立,擁有大片林場的造紙業,以前種樹是為了取得原料,現在卻因樹木吸碳可能有機會擁有碳權。對此,在兩岸擁有3萬公頃林地的華紙總經理陳瑞和大喊,林木是一種生物資產,要取得碳權,計算與認定過程相當複雜,公司現有的林地,光價值認定都還在請學者協助評估與確認中,「沒那麼簡單」,言下之意,似是希望市場冷靜理性看待此一題材。
「大家對碳權的認知,好像以為是跟股票一樣,買賣就可換錢,不是這樣的。」華紙總經理陳瑞和日前出席法說,面對法人關切碳權對公司的營運挹注,直接用股票做比喻加以解釋、區隔。
陳瑞和並舉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例,指出碳權在自願性交易市場,是一種抵換機制,主要是鼓勵企業積極減碳,若領先達標有多出的額度,可透過交易平台賣給落後排放的企業,「最大目的是要加速全球企業一起邁向碳中和。」他表示。
「譬如A企業,一年需要減碳10萬噸,實際只減了8萬;B企業一年一樣要減10萬,最後卻減了12萬噸,B企業就有兩萬噸的額度計價賣給A。」陳瑞和一邊說明一邊也強調,森林只是碳權的一種來源,但因為樹木屬於生物性資產,目前還在找方法學認定價值,也要透過專業機構取證,過程並不容易。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也向本刊分析,國際上對碳權定義其實分兩種,一種是總量管制下的碳權,另一種是企業自願申請的碳權,其中,台灣即將成立的碳交易市場屬於後者,而一般企業確實可透過不同的減碳專案向國際驗證機構如VCS、Gold Standard申請認證,碳權型態除了森林,還包括各類再生能源或碳捕捉技術。
「造林是碳權的主流,卻也是最難認定的方法。」鄭楚忻點出,「外加性」是碳權存在不存在的核心精神,如何證明以前沒有,現在有多出來的減碳效益,是目前國際上在溫室氣體減量專案討論最多、核發最不容易認定共識,而造林過程,光樹木應著不同的生長階段,就有不同的吸碳能力,大大增加碳權外加性的認定複雜度。
回到華紙本身,公司在中國種植高達3萬公頃林地,台灣也有1,000公頃,相當於1,158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有法人粗估此生物性資產價值多達30億元,當天法說現場,某投資人乾脆直問陳總是否算過:「一公頃可以產生多少碳權?」
只見陳瑞和以語帶誠懇地的語氣向大家解釋,在森林學裡,樹木的排碳都需要透過生態調查才能計算,樹林密度的不同、光合作用的吸碳效率不同,不同的樹種或樹齡,吸碳率可以差至1-6倍,「這價值要如何衡量,不是用一個數字就可以完全代表。我很難回答,真的。」他再三強調。
為了協助華紙在林地減碳價值的評估,陳瑞和會後告訴本刊,已聘請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擔任顧問,柳婉郁也是台灣即將成立碳權交易所制定主導人之一。
但陳瑞和也樂觀表示,隨著全球鼓勵企業減碳,無論企業透過哪一種方案取得碳權,這些資產一定會越來越多,「假設某企業在2035年就先達到淨零碳排,後面多做的,都可以拿來申請碳權。」
更新時間|2024.08.01 14:1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