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茶,浮現在多數人腦海中的畫面,要不是榕樹下嗑著瓜子的老伯,或展開書卷、不時啜飲的文人雅士,就是佈置隆重茶席、儀態優雅的專業茶人⋯⋯而這些正是池宗憲希望打破的印象:「喝茶,就是日常。」
池宗憲,擁有40年資歷的資深茶人,累積超過40本談茶的專著,出生在大稻埕「茶街」貴德街,與知名茶商陳天來的錦記茶行為鄰,童年以出口貨運用的大茶箱為巨型樂高,一邊聞著騎樓揀茶人留下的茶梗香,一邊與玩伴一起搭建城牆或碉堡⋯⋯茶從最初就在他的日常生活裡,然而他真正開始專研茶,卻是在成為新聞人之後。
用媒體人的視角,探索茶的大世界
踏入茶界,池宗憲在媒體業深耕,一路從記者做到總編輯。曾任人間福報新聞總監、大成報編輯部總編輯、聯合報專欄組記者、聯合月刊主編、自立晚報記者及組長等職,作品還曾獲曾虛白新聞公共服務獎、吳舜文新聞獎等大獎肯定。
1970年代,台灣的茶館、茶店仍遭管制,卻是黨外活動蓬勃發展的聚集地,很多訊息在茶館中交流、傳遞,於是池宗憲便開始走進茶館。秉持媒體人從細節處觀察的天性,他開始關注茶與人的互動,以茶、器為載體,開啟他的社會觀察之路。
像是1980年代,凍頂烏龍尤其是日本觀光客的第一伴手禮,地位大概就與現今的鳳梨酥相當,為什麼那麼受歡迎?「我就去做田野調查,坐公路局客運到鹿谷,下午三點鐘打開窗,煙霧繚繞,非常有詩意,當時茶非常好,其實跟氣候、土地都有關係⋯⋯921大地震之後鹿谷就改變了,這跟消費者的口味改變也有關係,茶慢慢從培火較重轉向清香型,開始偏好高山茶,茶產業也因此產生變化。」
池宗憲說,這是微觀的學問,從微小處觀察,由小見大。從茶的產地、風土、製茶師,到泡茶的方法、茶器的使用、茶行裡交易的眉角,再到餐飲的習慣、流行的變遷,他以走遍世界各國的田野調查、跨領域的知識,結合自身的五感體驗,一點一點編織出寬闊的茶學版圖,「單從一個面向談,都可以講得很簡單,但就像搜尋引擎一樣,鍵入關鍵字後,可以調出背後很豐富多元的內容。」
以茶覺醒感官、清明味蕾
近年,從西方餐酒搭配獲得靈感,池宗憲更大力推廣餐茶搭配(Tea Pairing)。
「美食成為台灣顯學後,出現了很多弔詭的現象,像是熱門名店一位難求,又或者標榜哪位大廚客座、私廚料理等等,彷彿這些脫離常軌的就代表美味,但真的是這樣嗎?」
池宗憲認為,飲食就是日常,喝茶配飯雖然稀鬆平常,但在這些平凡裡,也有不平凡的美味與可能性。
「像是日本料理,餐廳多提供香片、抹茶或是綠茶,實際上,搭配台灣的大禹嶺,更能帶出刺身的鮮嫩滋味,魚肉口感更Q彈,但如果用它配麻辣鍋就不好了,茶就被辣給蓋過了,要挑有一點甜度的茶,來化解那個辣,整體就能更爽口。」
不同菜系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就像中菜裡,也細分台菜、廣東菜、江浙菜等等,再加上每位師傅的手法也不一樣,因此餐茶搭配其實是可以歸納簡單的共識,並延伸出多變的法則,玩出更豐富的滋味。
「這當中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微觀自己的生活,去細細品味與觀察,找到合適的搭配、自己喜歡的口味,那個過程才會有所謂的『品味』。」
一反現下追求速成、即時的氛圍,池宗憲認為,透過茶來做感官的的訓練,覺醒嗅覺、靈敏味覺,擁有更清明的味蕾,那喝茶就不只是修身養性而已,還能讓人知道什麼是美的、好的,以及該如何做選擇,當一個更「聰明」的消費者,那整體產業也會隨之產生變化。
「就是吃一個排骨便當,你也可以想搭配什麼茶好,喝手搖飲,也可以分辨哪一家的茶葉更純粹⋯⋯從這些日常開始,做真正對自己好的決定。」
因此,以四季節氣為經、廣博的茶知識為緯,池宗憲濃縮精華了四十年來的積累,與鏡好聽共同製作了第一個暢談茶世界的聲音內容《池宗憲的節氣茶事》,從識茶、選茶、泡茶、品茶,為聽眾引路,帶領認識知名茶品的風土與特色,細說茶業文化故事,領略傳承千年的工藝與智慧,順天應時品好茶,讓茶回到我們的日常,體會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之美。
馬上收聽《池宗憲的節氣茶事》
資深茶人池宗憲的第一個聲音作品,根據24節氣精選12種茶,從產地知識、飲茶文化到沖泡品飲、茶器工藝,帶你全方位識茶.選茶.泡茶.品茶,一次獲得習茶的四種能力,還將分享茶餐搭配的獨門心法!收聽本輯進入廣闊的茶世界,讓茶陪伴你一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