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3 05:58 臺北時間

【娛樂透視】克服產業資源限制 比利時新銳導演影展突圍

mm-logo
娛樂
《小世界》描述羅馬尼亞裔移工和研究苔蘚的華裔博士生萍水相逢的故事。(台北電影節提供)
《小世界》描述羅馬尼亞裔移工和研究苔蘚的華裔博士生萍水相逢的故事。(台北電影節提供)
比利時新銳導演輩出,作品屢受國際肯定,其中巴斯德沃斯(Bas Devos)出道至今推出4部劇情長片,均獲坎城和柏林影展選片人青睞,更有2部抱回獎項,堪稱常勝軍。
該國電影市場小,獨立製片尋找發行管道相對不易,他與長期製片夥伴馬克高沿斯(Marc Goyens)亟思在資源有限的產業環境突圍,藉參加影展提高作品國際能見度,獲得海外發行機會,操作模式值得參考。
《單車少年之死》呈現一位少年在目睹友伴被殺後的心境變化。(台北電影節提供)
巴斯德沃斯的首部劇情長片《單車少年之死》獲柏林影展新世代單元青少年評審團大獎;第二、三部《恐懼吞噬城市》和《夜幕離魂》分別入選柏林和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今年新作《小世界》再獲柏林影展「邂逅」單元最佳影片與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是備受歐美影壇注目的新世代導演,亦常以焦點影人的身分出席各地影展活動。
巴斯德沃斯今年推出的新作《小世界》,獲本屆柏林影展「邂逅」單元最佳影片。(翻攝自commons.wikimedia.org)
他與製片馬克高沿斯是布魯塞爾LUCA藝術學院校友,高沿斯原任職製作公司MINDS MEET,德沃斯前兩部作品都由該公司製作。他倆因工作結為好友,之後高沿斯自行創業,德沃斯也轉移陣地追隨他。意氣相投的兩人合作無間,從籌資、前製期的勘景及選角等都一起參與,同時秉持「與喜歡的人一起拍片」的理念,幕前幕後都找合得來的人,打造愉悅的工作環境。
導演巴斯德沃斯(右)和製片馬克高沿斯(左) 合作無間,藉參加國際影展提高作品能見度。
高沿斯說:「拍電影總是有很多困難的環節,既然如此,不如找志同道合的人,如此一來拍片過程不會痛苦,而是美好且有趣。」
德沃斯是本屆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之一,日前與高沿斯連袂來台並接受本刊專訪。他們談及參與影展的策略時表示,會依據作品完成時間選擇報名的影展,通常優先考慮坎城、威尼斯和柏林等一線影展。對德沃斯而言,作品在這類影展舉辦世界首映非常重要,如此來自各地的影展邀約便接踵而至;反之若未獲選,在國際曝光的機會即微乎其微。就算被較小型的影展相中,電影的生命週期也較短。
巴斯德沃斯(左)喜歡找志同道合的劇組人員拍片,打造愉快的工作環境。(馬克高沿斯提供)
比利時聯邦政府會針對拍片提供稅收獎勵措施,另外包括首都布魯塞爾,以及分別掌管荷語區和法語區的地方政府,也設有不同的補助基金,是當地影視工作者重要的資金來源。高沿斯表示,比利時是小國家,拍商業片已難獲利,遑論藝術電影,若沒有政府補助,獨立製片很難撐下去。
入圍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的《夜幕離魂》採小規模製作,總預算約30萬美元。(翻攝自screen.brussels)
德沃斯的前兩部作品都透過上述管道籌措資金,不過僧多粥少、申辦程序冗長,難免消磨創作者心志。以他的第二部電影《恐懼吞噬城市》為例,該片有比利時聯邦和地方政府、荷蘭電影基金的補助,也有國際合製的資金。由於申請國內補助的人很多,資源卻有限,且開發、劇本、製作和行銷等都要分開申請,有時會一再被打回票,因此必須尋求海外資金,本片便與荷蘭共同製作。
《小世界》只申請到45萬美元經費,所幸參加柏林影展並得獎之後獲得補償。
德沃斯不諱言,等待補助的漫長過程常耗盡他的心神,有時被拒絕或得重新申請,促使他反覆修改劇本,導致信心全失,這感覺在拍攝《恐》片期間特別強烈。因此第三部長片《夜幕離魂》,他和高沿斯改採小規模製作,資金全部自籌,籌得的經費僅夠支付膠卷和劇組餐費等,大家在不支薪的情形下勉力拍攝。直到確定入選坎城導演雙週單元,政府提供一筆錢讓他們做後製,才有餘錢支付發行與演員費,連同這筆補助,該片總預算約30萬美元。
申請政府補助拍攝《恐懼吞噬城市》的過程漫長,消磨創作者心志。 (翻攝自cinergie.be)
今年新作《小世界》也是低成本,原本預估經費需60萬美元。他倆先向比利時聯邦政府申請到45萬美元,其餘經費的申請過程卻四處碰壁。該片以法語發音,且共同製片來自法語區,但該區地方政府卻拒絕補助。此外,《小世界》全部在布魯塞爾拍攝,工作人員也來自當地,卻拿不到官方Screen Brussels基金的補助經費,理由是劇組在當地的花費達不到獲准補助所需的門檻。
兩人無奈表示,短缺的15萬美元相當於總製作費的1/4,對獨立製作來說是一大筆錢。由於申請不到補助,最後德沃斯與高沿斯必須放棄支薪才能完成影片。所幸籌資的辛苦在參加柏林影展得獎後獲得補償,既得到國際影人關注,也能發行到海外,《小世界》目前已確定會在7個國家或地區上映。
馬克高沿斯(左)和巴斯德沃斯(右)連袂出席台北電影節映後座談,與觀眾合影。 (台北電影節提供)
談到發行,高沿斯表示,比利時電影市場小,發行商和戲院業者必須靠商業大片才能生存,因此獨立製片不易在當地上映。就算上映,通常戲院排的場次不多,且兩週就下片。德沃斯坦言,雖然他跑遍世界各地出席影展相關活動,比利時本地觀眾對他卻所知甚少,也沒看過他的片子,還好《小世界》終於找到發行商,預計年底在比利時上映。
《親密》獲去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導演盧卡斯東特(中)與主角伊登丹布林(左)和古斯塔夫德瓦勒(右)出席盛會。(傳影互動提供)
近年比利時電影在國際影壇表現亮眼,新銳導演盧卡斯東特第二部長片 《親密》獲去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還入圍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是9年來首次闖進此獎項的比利時導演。資深導演達頓兄弟新作《有你就是家》拿下坎城75週年紀念獎;比利時夫婦檔菲利克斯范葛羅尼根和夏洛特馮黛梅爾許,共同編導的義大利電影《回不去的那座山》,除獲坎城評審團獎,還贏得有義大利奧斯卡之稱的大衛獎最佳影片。
德沃斯認為,比利時是小國,創作者難免要面對為誰而拍的問題。若鎖定比利時觀眾,因為市場小加上語言隔閡,例如荷語並不普及,可以想見其他國家的觀眾幾乎看不到這些電影。由於大部分導演都希望作品在與本地觀眾產生共鳴之餘,也能賣到國際市場,所以都以參加影展為目標,這是為什麼現今有越來越多比利時導演在影展嶄露頭角的原因。
《單車少年之死》呈現一位少年在目睹友伴被殺後的心境變化。(台北電影節提供)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