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軍事產業要走長久,最重要是打入國際供應鏈,和有經驗的外商合作,成為穩定供應商。」軍事專家施孝瑋說,全球航太產業裡,台灣技術還有進步空間,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要讓產品攻進國際供應鏈,站穩腳步。其實,國防部在軍事硬體上,早已提出3大主軸策略:國機國造、國艦國造與無人攻擊載具系統。
分析台灣軍事實力,施孝瑋不諱言和國際接軌仍有段距離。他認為,先從台廠內「小東西」打進國際硬體供應鏈,若一直執著在軟體上,會走的太慢。至於台廠想要和國際大廠串接,要怎麼彌補差距?「先從硬體開始、軟體再跟上,國防產業會走得更長遠。」他說,從軍事戰略角度看,戰事發生時,無人機無疑是最重要的戰場。
其實,這也是國防預算逐年提升的原因。 台海危機不斷拉升每年的國防總體預算,明年法定編列4406億元,包括基金與特別預算,整體上調至6,06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預估GDP占比可望達到2.5%,主要用在軍機、潛艦、飛彈、防空系統或無人攻擊載具等大型採購。回顧過往,2022年整體法定預算為5,147億元、2023年國防預算5,863億元,可看出逐年增加。
施孝瑋拿漢翔(2634)舉例,「漢翔努力的幫空中巴士做代工,期望在國際上找到不敗地位,讓全球看見台灣的價值。」法人分析,漢翔的民用收入若維持現況,2023年將交機737 Max 444架、A320 Family 424架,預估可維持2022年水準。
國防收入方面,「新式高教機案」預計今年將交機17架、2024年交機6 架、2026年66架;「鳳展專案」預計今年升級39架F-16A/B,完成139架戰機升級計畫,漢翔整體受惠近686億元。
漢翔前身為航發中心,負責飛機研發和生產,1996年因政策納入經濟部所屬國營企業,是國內唯一可和國際大商一起開發機體結構、民航機引擎零件的製造公司,業務涵蓋軍用及民用飛機的維修和代工等。
各類軍工股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