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10點,劉在泓就在岳父家前的車庫空間,開始為當天傍晚要賣的地瓜球備料,洗車的水龍頭被他改裝成番薯清洗槽,蒸箱、冰箱、攪拌機及料理工作檯全擠在4、5坪空間裡,蒸地瓜的熱氣不斷飄散布滿車庫,蒸濕了他的衣衫,他順手拿起茶猛灌,又趕緊把稍早從市場扛回來的一袋袋甘藷,拿出清洗、切塊、去皮、蒸拌。
獨特的配方與工序,讓劉在泓的地瓜球擁有了酥脆口感,短短時間內「台北第6好吃地瓜球」就成為北市內湖737夜市的排隊美食,夏天淡季平均每日收入可破8千元,冬天旺季可達1萬元以上。但其實地瓜球生意一開始並不成功,就跟劉在泓的人生創業一樣有許多波折。
父母在他兒時離異,沒學歷、沒背景的他15歲就離家,「我從小不愛讀書,經常逃家,這學學、那看看,做過美髮店學徒、蒙古烤肉廚師等工作,混到30歲那年,舅舅告訴我,在摩鐵工作,做到主管入股、分紅,每月能有十幾萬元,搞得我很心動,便應徵進了那時很紅的沐蘭精品旅館。」天真以為苦幹實幹拚到主管便可投資公司、拿分紅,但10年一晃而過,摩鐵卻呈現高度飽和、好光景不再,一人餬口還行,此時已結婚生子的劉在泓無法只靠死薪水養家,落得一場空的他決定自行創業,想不到就此上演起一跌再跌的築債人生。
劉在泓輕輕嘆了一口氣說:「先是借了一筆錢,在我租房的新北林口合宜住宅附近賣加盟滷味,小孩相繼誕生,生活負擔變得更重,所以生意一穩定,便把滷味攤交給老婆顧,自己再開Uber貼補家用。為了開Uber,又貸款買了一台車。」但才開2個月,Uber就被政府鉅額罰款、勒令歇業。每天睜開眼要付的租金、生活支出與貸款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以債養債到最後連信用卡也刷爆。
某天,哥哥跟劉在泓聊到有一家炸地瓜球很好吃,想跟對方學,這引起他的興趣,心想可以在滷味攤旁擺一攤地瓜球增加收入,但他連製作攤子在內的8萬8千元加盟金都湊不到。好在哥哥發揮纏功,談定只要跟對方拿原料,不用加盟金,付3600元就能去學炸地瓜球。
4年多前,劉在泓實在是被生活逼急了,跟親戚借5萬元買攤車,只學了一天炸地瓜球就上陣,他原以為地瓜球是門簡單的生意,批原料來炸一炸即可,「當時實在很想趕快增加收入,把地瓜球想簡單了,剛開始炸出來的地瓜球有1/3是壞掉的、膨脹不起來。」看到不良品這麼多,劉在泓心裡在淌血。
反觀當時一起學藝的哥哥與朋友,營業額是他的2、3倍,「哥哥在淡水擺攤,朋友在寧夏夜市,我原先認為是他們的攤位地點比我好,不是我技不如人。直到有天朋友的攤位缺人手,找我去代班,才得到了解答。」
劉在泓如何摸索出美味地瓜球關鍵?還成功破解祕方自製起原料?詳細報導可點入以下連結閱讀:【生意經】創業一路敗 靠不起眼銅板小吃逆轉負債人生 台北第六好吃地瓜球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