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迎接淨零轉型挑戰勤業眾信團隊一直站在前線,陪同企業面對碳管理、碳交易和數位治理等永續議題,進而緩解焦慮並加速朝目標前進,扮演企業穩定發展的後盾。麥肯錫報告顯示,「規畫不完善、目標不協調、策略不明確」是多數企業轉型不順的主因,對比導入技術,組織的人才和決策流程更是數位轉型的困難,相信在勤業眾信團隊專業支持下,可以提供更多資源和協助。因應國內外各項淨零相關法規政策上路,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也將持續和勤業眾信以及其他組織、大專校院合作開設相關課程,積極培育企業所需人力,期待在各方共同合作下,齊心推動台灣淨零轉型之路更順暢成功。
勤業眾信總裁柯志賢則指出,全球淨零浪潮來襲,不論政府、企業甚至是個人,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各地區政府與企業紛紛投入減碳與淨零等氣候行動,台灣也積極響應國際呼籲,為展現強烈的淨零承諾,於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目標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並於8月揭牌營運碳權交易所,持續研議碳費、碳稅相關政策。隨著碳有價時代到來,企業若能盡早了解減碳規範及國際趨勢,並有效善用數位落實碳管理與永續發展,將能確保企業策略及營運模式與應對氣候變遷等永續議題的目標保持一致,同時順利推動永續和數位轉型的「雙軸」發展,加速邁向淨零。
與會的台灣碳權交易所董事劉哲良指出,在邁向淨零排放的過程中,除了排放盤查及採用可行技術來進行減量之外,亦可應用碳權(碳信用額度)來抵銷或補償生產過程因溫室氣體排放對於環境所產生的影響。除此之外,碳權可用來滿足國際供應鏈的碳中和要求,亦可在主管機關允許的前提下、用以抵減管制的責任。例如,台灣的應用規畫是未來「大排放源」將受到碳費的管制;而「非大排放源」則可執行減量專案來取得碳權,並透過碳權交易所出售碳權給予企業用來抵減碳費、環評承諾、或是配合國際標準執行碳中和之用。綜言之,碳權對企業來說不但是種資產,也是低碳轉型過程之中一種多用途的遵約工具(compliance)。企業須清楚地了解碳權的本質及用途,才能充實企業的低碳工具箱,在氣候變遷的脈絡下,更好地因應可能遭遇的轉型風險。
勤業眾信永續發展服務團隊負責人陳盈州資深會計師指出,根據Deloitte全球《2023 CxO永續報告》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7% CxO認為企業已明顯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75%的企業在過去一年內已增加永續方面的投資,顯見企業對於氣候變遷的關切,並正以實際行動應對這一挑戰。然而,轉型過程中,企業最常遇到的問題是不易衡量效益與缺乏資料或準確資訊進行決策,因此,建議企業應妥善導入數位平台與工具,運用數據提升企業決策效能,以更精準且即時的方式掌握串聯各方永續資訊,高效落實永續治理,加速淨零轉型進程。勤業眾信為持續引領企業由內而外打造永續韌性體質,也積極開發如溫室氣體盤查平台、數位永續管理平台(Digital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Corporation Oasis, DISCO)等數位工具,助企業打造數位永續競爭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接軌國際趨勢,本次中華民國外交部亦特邀8位友邦駐聯合國大使親臨現場,與勤業眾信及現場專家群交流,持續為台灣永續注入新動力。